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1]。应急管理是实现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方式之一,基层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状况直接影响国家层面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2024年9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要求“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关口前移”[2],指明了当前和今后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在基层。2024年7月18日中国GCD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建设”[3]。“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是应急管理工作的落脚点,基层应急管理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压舱石”。
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提出“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4]。在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下,各地纷纷出台市级层面的“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基层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专业人才配备不足、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等,这些问题与存在的短板成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必须完善和优化的重要方面。现以xx省x镇为例,通过对x镇应急管理体系进行深度剖析,分析当前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以期寻求更符合实际的优化路径。
一、案例调查:x镇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SWOT分析
x镇位于xx省东北部,2023年常住人口大约6万人。根据以往的统计数据,x镇面临的突发事件类型主要表现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社会安全事件(暴力事件、刑事案件)等。
(一)优势分析
一是建立起基层应急管理的组织结构。x镇按照县乡镇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人员编制方案的要求,在镇政府下设置4个综合性办公室,分别是党政办公室、平安建设办公室、规划建设办公室、公共事业办公室。与应急管理职责相关的是平安建设办公室,下设综治中心和应急管理办公室。整体来看,x镇的应急管理组织结构分为三个层级(如图1所示)。
---此处隐藏4735字,下载后查看---
一是构建政府储备为主、社会储备为辅的多元化应急物资储备模式。一方面,基层政府在保障基础应急物资配备到位的基础上做到“应储尽储”,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做好应急物资储备的规划设计,统筹谋划物资库选址及建设,确保交通不便以及高风险地区有储备点。做好所需基本应急救援物资、生活类救灾物资数量的统计核算工作,将储备信息纳入基层治理信息化平台并加强管理。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引入社会力量,与省、市有关社会组织保持联系,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获得社会组织的援助。发挥本地企业的社会功能,联合多主体建立基层应急物资实物储备库。与此同时,还可以联合相邻乡镇共同建设应急物资实物储备库。储备物资要定期进行检查,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二是完善应急资金保障机制。基层政府应借助社会力量筹措并建立应急管理专项基金,用于事前预防和事发后的人员安置、物资供应、应急救援等工作。应建立严格的专项基金使用和公示制度,加强预算管理,提高应急管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实时跟踪预算执行,杜绝挤占挪用的问题。
(四)完善应急联动机制
一是在实施属地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相邻乡镇应急处置指挥长负责制,完善统一指挥、职能部门对接、资源共享、应急救援等具体事宜。二是打破数字壁垒,建立应急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基础上,以政府公共网络系统为基础,打破应急、卫健、消防、公安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建立“村—乡镇—县—市—省”五级应急管理信息共享机制,减少信息沟通协调成本,做到信息的互联互通,确保应急指挥长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动态信息。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实现风险隐患信息上传、人员动态监测的结合。依托现有的应急统一指挥中心,对基层常见的风险隐患进行实时监测。因此,需要从市级层面进行部署,有针对性地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靠科技精准识别发生的突发事件,如广东、浙江等地建设运行的城市安全监测中心,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精准识别并自动发送预警信息到相关部门,及时有效地提醒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处置,构建起整个地区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依靠科技为基层应急管理提供智力支撑。三是建立相邻乡镇应急救援队伍共训机制,采用“理论知识+实战演练”的方式对相邻乡镇应急救援队伍进行训练,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战能力,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就近处置,救援人员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采用正确的救援方式,为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结语
通过对x镇的调查分析,发现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已经具备良好的治理基础,但仍有很大的提升和优化空间,需要进一步推进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应急能力。针对当前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这意味着基层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绝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需要总体统筹谋划,从风险类型多样化、治理主体多元化的角度着手,构建“集中统一、上下联动、反应灵敏”的应急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从风险治理“碎片化”到“全灾种、大应急、全过程”的风险治理模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