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粮食流通提质增效 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更新时间:2025-06 来源:网友投稿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的文章,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综合施策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市场供需,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维护好农民利益。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要坚持系统观念,着眼全链条,抓住关键点,围绕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以粮食流通提质增效带动种粮农民增产增收、调动地方重农抓粮积极性,为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粮食流通提质增效的重要意义

粮食流通,一头连着粮食生产,一头连着粮食消费,覆盖领域广,涉及环节多。聚焦粮食流通,推进提质增效,能够对前后两端起到带动作用,促进全链条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推进粮食流通提质增效,是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促进种粮农民增产又增收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关键是让农民种粮有钱挣,既要考虑如何保证粮食产量,也要考虑如何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种粮收入,实现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近年来,国家不断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取得了积极效果。同时也要看到,受多种因素制约,粮食生产的比较收益不高,增加种粮农民收入迫切需要拓展新的渠道、打开新的空间。在政策上继续落实好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的同时,聚焦粮食流通这个增值环节推进提质增效,能够进一步挖掘和释放粮食物流、加工、市场营销、技术升级等方面的潜力,推动潜力变效益、效益变收益,为种粮农民增加收入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粮食流通提质增效,是巩固拓展优质粮食工程成果、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自优质粮食工程实施以来,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节约减损健康消费“六大提升行动”持续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质量检验监测能力大幅提升,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持续增加,粮食产业发展迈出了新步伐。随着居民粮油消费需求升级、市场竞争加大,粮食产业发展模式正在由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这种转变,对粮食产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路径提出了新的要求。推进粮食流通提质增效,能够为巩固拓展优质粮食工程建设成果提供新契机,为粮食行业补上设施设备和产业链短板提供新机遇,有利于加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推进粮食流通提质增效,是解决产粮大县面临的实际困难、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现实选择。产粮大县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过程中,将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投入粮食生产,承担了发展其他产业、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机会成本,在经济发展、财政增收等方面面临较多的困难和压力。推进粮食流通提质增效,能够进一步发挥政策的引导推动作用、强化市场手段的激励作用,有利于引导各方面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要素投入,多渠道为产粮大县“加力”“赋能”,促进产粮大县集中力量突破瓶颈制约,实现粮食增产增效与县域经济发展双赢,进一步增强产粮大县重农抓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内生动力。

---此处隐藏3083字,下载后查看---

推进粮食流通提质增效,是新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要把推进粮食流通提质增效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积极研究谋划,主动协调推动,凝聚多方合力,共同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完善组织方式。推进粮食流通提质增效,直接与种粮农民和粮食企业打交道,大量工作需要在县域开展。推动工作重心下沉到县,以产粮大县特别是主产区产粮大县为重点,推动政策、资金等资源要素向其倾斜。注重调动县级积极性,充分依托当地已有或在建的粮食产业园区等条件基础,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发挥好政策协同效应。

优化市场环境。推进粮食流通提质增效,离不开可靠的粮源和稳定的市场。抓好粮食收购和市场调控,推动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多措并举组织好市场化收购,不断活跃粮食市场购销。优化监测预警等工作机制,综合用好储备收储轮换、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性粮食库存投放等政策工具调控市场。提高粮食流通监管效能,保持监管执法高压态势,为粮食流通提质增效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协调推动。推进粮食流通提质增效,需要跨行业、跨地域沟通协调,需要政府和企业同向发力。认真抓好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既要推动粮食领域已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作用,又要打破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谋划创新政策举措,为推进粮食流通提质增效提供有力支撑。

注重务实创新。推进粮食流通提质增效,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种粮农民增收益、粮食产区增财力。各地要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子,避免“一刀切”推进。紧跟种粮农民和粮食市场新需求新诉求,着力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金融、人才、技术等瓶颈制约。积极推动主产区与主销区、科研高地与产业基地深度合作,通过产销衔接和产业合作,为粮食流通提质增效开辟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