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强村 工坊富民 跨村联建——拓宽共同富裕新路子

更新时间:2025-07 来源:网友投稿

---此处隐藏0字,下载后查看---

大家好,我是天安村的李涌泉。天安村集体经济一直较为薄弱,引不进来“才”,招不进来“财”,村庄发展缓慢。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纽带作用,依托“柚稻天安”党建联建品牌,聚力共富工坊建设,拓宽共同富裕新路子。天安村实现了从贫到富,从“落后村”向“先进村”的转变,书写了一份共同富裕“新答卷”。

一、强化组织引领,蹚出乡村共富新路。村党支部根据村集体资源的不同属性,因“材”制宜制定个性化的发展方案,对村集体资产进行重新梳理,以“先提醒后诉讼”的原则,处置了多份签订的不合理合同,共改进和回收集体资产5处,直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一方面,我们做好“柚”的文章。通过党员带头,仅用3个多月就流转了2100亩的低丘缓坡、闲置山林资源,集中用于种植香柚,以“村集体固定收益+农户租金+低收入农户就业+农业企业兜底”的经营模式进行分配,目前受益农户达600余户,带动从业人员年均增收2万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加30万元。另一方面,我们做好“稻”的文章。2014年,在村党支部号召下,乡贤作家周华诚发起“父亲的水稻田”项目,我们还陆续举办丰收节、摄影展、绘画展等活动,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和学生来到“父亲的水稻田”研学,零距离体验农式生产,赋能乡村振兴。目前,大米价格从原先的2元/斤已经提高到50元/斤,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元,支付租金、农民工资达117.5万元。乡村要致富,光是依靠一产、二产显然不够,需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三产(旅游休闲业)。村集体统一回收空置农房,召引乡贤杨建平回村投资,打造了高端民宿群“云湖仙境”,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超10万元,有效促进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22年村集体经济提升至140万元,我们把“柚稻”产业变成了带动周边群众的增收致富的法宝。

二、坚持做实做精,提升工坊建设质效。建立健全共富工坊“四个一”机制,联坊团长、联坊干部、联坊两委、红色管家为工坊提供“一对一”服务,常态化开展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等服务。通过“一坊一策”送“E贷”上门,提供工商银行专项信贷150万元用于共富工坊改造提升,解决资金短期需求。同时积极引导回乡优秀青年、妇女等参与工坊建设,打造共富阵地。“父亲的水稻田”共富工坊与常山米道生态农业科技公司合作成立衢州葛哥酒业合伙企业,四村占股47%,将自产有机水稻作为主原料,生产销售葛根酒和粮食酒。截至目前已完成10万斤米酒酿造,酒坊和酒窖建成后,年产量维持在20万斤左右,预计为村集体增收125万元。从“种”水稻到“种”风景,从卖“水稻”到卖“创意”,从荒山到金山,工坊助力共富,强村富民彰显实效。“一村富”变“村村富”,各村的荷包鼓起来了,村民的收入提高了,干事也更有劲了!

三、突出共建共享,放大多方共赢效应。天安村、五联村、天马村、和平村、周塘村等5个村,多年来经济发展无特色、无动能、无后劲。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我们坚持强村带弱村、先富带后富,定期开展结对联建活动,建立组织共建、事务共商、项目共推等制度。为了天马村鲤鱼滩露营基地尽快落地,天安村积极向外推介、引进资本,五联村不断提升沿路配套设施,其他村利用自身优势为项目添砖加瓦。从实地调研,到正式营业,仅耗时5个月时间,占地80亩的荒地摇身一变成为了人人打卡的网红基地,成功推出“七彩风车节”等活动,累计接待游客2.3万人次,营业额达220余万元。目前,我们全速推进总投资2.78亿元的“酒稻”研学工坊、“龙潭三境”、“四省边际田园学校”、“父亲的水稻田”共富综合体等项目,串点成线打造集农耕研学、红色研学、地质研学为一体的“柚稻乡村”共富带,预计建成运营后将带动五个村近3000户群众增收致富。我们都说:现在有问题不用怕,大家一起商量、一起解决,腰杆子硬了。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好“柚稻天安”党建联建品牌,继续朝着村强民富的目标前进。争取到2025年,天安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5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万元以上。我们将喊响“柚稻天安向未来”,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持续深耕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