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强调,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1]。这既彰显了中国GCD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也昭示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大意义。植根当代中国实际,深入把握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想样态,以多维举措破解当前现实困境,才能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一、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想样态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应达到何种样态,这是新时代中国GCD面临的重要课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现实的、具体的,既体现在个体生活之中,也体现在社会和国家层面上,因此其理想样态要从个体、社会和国家三重维度来把握。
(一)个体精神富有:精神状态、精神感受、精神境界积极向好
人们在期待高质量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追求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因而能在文化生活、信仰生活等层面有所提升,表现出良好的价值观念、高度的价值自觉。在精神共同体之中,人们可以实现精神领域的多方面更新。从精神状态上来说,人们的精神面貌、道德观念、心理素质都处于积极健康且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从精神感受上来说,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活动中能够感受到愈发充沛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而转化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从精神境界上来看,人们在精神共富的推进过程中,最终找到一个自身与世界相处的平衡点,以达到自在、自洽和自由的状态。
(二)社会崇德向善:社会风气、社会心态、社会秩序良性发展
---此处隐藏7697字,下载后查看---
(三)以加强文化建设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凝聚力量
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3]3-4文化场域是精神生活走向共同富裕的关键场所,精神生活的发展离不开丰厚的文化滋养。因此,实现精神文化产品的优质化、精准化供给是改善当前人民精神生活现状的必由之路。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一是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开放运作过程。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层面的实时需求,要增强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互动性,坚守公共文化的服务性。同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实际需求、质量评价的机制,让政府、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评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效性。把评估结果作为政府、文化事业等单位的绩效参考,以评价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二是政府要允许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在多元治理力量并存的新时代社会中,政府协调好各方主体共同推进目标实现,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选择。政府应当正确地认识公共文化服务的定位,遵循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规律,通过科学治理和适当引导,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应积极引导公众、社会组织等主体,努力调动其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动性。
2.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提供优质多样的精神文化资源。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体系的现代性意味着科技含量的提高和智能化发展,能够更为准确和及时地把握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变化。一是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激发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动能。大力支持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广泛应用,通过科技发展为文化创新助力,以文化产业智能化、信息化来激发创作动力,进而提升现代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二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有力支撑,将新兴媒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可以借助新兴的表达形式或传播载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活跃在大众视野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领域融入、多层次传播、多方面发展。
3.重视农村文化发展,探寻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的途径和方法。当前,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仍然是亟待弥补的短板,而农村地区的精神共富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共同奋斗。一是破除思想桎梏,培养正确观念。当前,部分地区对于农民精神生活存在一些错误认识,认为农民的物质生活富起来后再强调精神生活,或者把精神生活看作是物质生活的附属品,只要物质生活有所改善,精神生活就会自发地向好。然而,精神共富绝不是等来的,精神生活从无到有、再到好,需要当地政府、村民协同推进。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文化手段,如开展乡村思想教育、文明创建等活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观在农村地区的广泛传播。同时,培养正确的精神共富观念,有助于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进而保障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态。二是增加农村地区精神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不足使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处于载体缺失的状态。部分农村地区过于遵循自上而下的逻辑来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忽略农民的实际需求,农村地区的内在动力难以激活。因此,应立足于农民的生长环境,深入挖掘乡风民俗、民间工艺等文化资源,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完成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提升农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4.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要,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一是政府应当增加对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资金支持。扩大文化养老硬件设施的覆盖范围,修建老年图书馆、老年文化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引导老年人精神生活向多样化发展。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精神文化养老服务等项目,政府应当给予补贴,以此激励精神文化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此外,大力发展老年文化教育,结合老年人的实际状况,开发真正适合老年人的教育模式和文化课程,充实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二是让文化养老的理念深入人心。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等媒介,提高人们对文化养老的社会认知水平,增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自觉性。另一方面,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组织开展丰富多样、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老年人享有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多种选择,以此来提升老年群体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