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基石。近年来,我县始终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刻践行总书记赋予xx的使命要求,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及县委工作部署。通过资源整合、资产盘活、服务供给、旅游开发、政策支持等多元实践,成功培育城关村、景区村、产业特色村等六类典型样板,创新形成光伏发电、土地合作、资源开发、物业经营、乡村服务等发展路径。截至当前,全县x个行政村严格遵循农业现代化”一村一公司”机制,注册村办企业x家,其中产业收入达x万元以上村x个、占比x%;收入x-x万元的村x个、占比x%。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XX县深入贯彻中央及省市决策部署,持续推动推进农业现代化提质增效,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对照新形势下高质量发展要求,部分村集体仍面临发展动能不足、路径单一、可持续性弱等深层次问题,制约了强村富民目标的实现。为精准破解瓶颈,需系统梳理当前存在的突出短板,深入剖析内外部成因,为靶向施策提供依据。现将我县推进农业现代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总书记强调,要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来抓,着力破解农村产业发展难题,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县委在x年印发了《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成立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提出了工作目标,明确了工作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合力帮扶机制不够完善、成效不够明显,有的单纯强调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客观条件,缺乏靠前抓、深入一线抓、真正沉下去抓的务实作风。有的乡镇存在应付过关心态,只关注年收入超过x万元村的数量,对发展的质量好不好、“造血”功能强不强、可持续性够不够关注不够,缺少长远谋划、务实举措,推进农业现代化变成“一锤子”买卖,对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上思考不多、谋划不够。
---此处隐藏1420字,下载后查看---
三是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基础薄弱。当前,全县大多数村主要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和各类专项补贴维持日常运转,推进农业现代化缺少启动资金、缺乏可用资源,难以形成持续“可造血”的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收入来源单一。已有的村集体资源利用主要以长期发包集体山林、场地、水面等形式为主,收入渠道较为单一,缺乏投资门路和营收思想,“第一桶金”未得到充分利用,只作为原始积累趴在账面上。从收入构成来看,大多数村主要以政策性补贴为主。比如,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x万元的x个村,有x个村收入来源主要以土地开发奖补资金为主,占x.x%,后劲不强。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x万元的村只有x个,x万元至x万元的也只有x个,大部分村集体经济收入都是刚刚达到x万元,随时有可能掉落x万元。公司化运营不足。虽然各村都注册了村办公司,部分村办公司按照要求也开设了银行账户,但没有实行公司化运营,产权不清、村企不分的现象仍然存在。
四是督促考核不够到位。按照市委要求,我县及时调整县委推进农业现代化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了x个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但从具体推动来看,少数成员单位对农村推进农业现代化关注不够,办法不多,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从制度创新、政策优惠等层面给予支持不足,没有最大限度地释放农业农村政策的红利;虽然将推进农业现代化纳入综合考核,严格目标管理,但是还缺少有效的激励,导致部分乡村干部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热情不高,坐、等、看思想较为严重,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现象;动员县直机关单位挂点联系推进农村产业发展不够,县乡村三级上下协同、群策群力、合力共为不够,严重制约了农村产业的发展。
三、原因分析一是宗旨意识树得不够牢。在推进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作中,考虑如何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多一些,统筹村集体增收与群众致富少一些,没有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还有欠缺,乡村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具体执行者,还存在知识弱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
二是破解难题思路还不够开阔。虽然x年在全市率先出台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但改革的思路、创新的举措、推进的力度不够,导致这项工作“起得早醒得晚”。思想解放不够,在整乡(镇)推进农村产业发展上,创造的条件、提供的政策、给予的支持还不多,工作中按规定办、按惯例办、按要求办的惯性思维仍然存在。
三是工作责任压实还不够到位。虽然对农村产业发展工作有部署、有考核,但压实责任、“一竿子插到底”抓落实还不够。面对少资金、少资源、少人才的发展现状,与乡村干部一起攻坚克难做得还不够,作风还不够扎实,消除基层干部思想上的“怕”、行动上的“慢”、措施上的“假”还不够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