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以案四说”警示教育大会,以xx个违纪违法典型案例为镜鉴,深刻揭示了“纪律红线不可越、法律底线不可破”的硬道理。他们从年轻有为的骨干到阶下囚的蜕变轨迹,既令人痛心,更发人深省。这些案例警示我们,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作风堤坝的溃决往往始于细微处的失守。作为县委领导班子成员,我们更要带头以案为戒、以案明纪,始终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结合县域实际,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等重点领域廉政风险依然存在,个别干部仍存在侥幸心理。此次警示教育恰如一场“及时雨”,为我们敲响了拒腐防变的警钟。接下来,我将从“纪、法、德、责”四个维度,谈谈对深化作风建设、筑牢思想防线的思考。
一、违纪违法案件频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
从xx镇通报的违纪违法案件来看,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暴露出少数干部理想信念“总开关”松动、纪律规矩“高压线”失守的深层次问题,教训极为深刻。这些案件集中反映出三方面突出问题:一是权力异化,公器私用。有的干部将岗位职权当作“私人领地”,在项目审批、资金分配中搞“暗箱操作”,甚至与商人勾肩搭背,形成利益输送链,最终被“围猎”击倒。二是纪律溃堤,恣意妄为。个别领导干部把“三重一大”制度当摆设,重大决策“一言堂”,个人事项“躲猫猫”,甚至边纠边犯、顶风违纪,暴露出对党纪国法的极端漠视。三是作风涣散,脱离群众。有的干部调研“走过场”、办事“踢皮球”,对群众急难愁盼敷衍塞责,导致矛盾积压升级,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公信力。案例是最鲜活的教科书,也是最清醒的警示钟。当前,腐败存量尚未清底、增量仍有发生,尤其是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廉政风险依然突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权力集中领域仍是腐败“重灾区”,工程招投标、征地拆迁等领域案件易发多发;“四风”问题隐形变异,吃喝送礼转入地下,电子红包、代持入股等新型腐败手段增多;基层“微腐败”啃食群众获得感,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等现象禁而不绝。面对这些挑战,领导干部要始终以案为鉴、警钟长鸣,既要扎紧制度“笼子”,强化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也要拧紧思想“螺丝”,经常对照党章党规检视言行,更要擦亮作风“镜子”,主动到矛盾一线化解问题。唯有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和“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才能在这场输不起也绝不能输的斗争中交出合格答卷。
二、案例剖析发人深省,警示震慑作用明显
总书记强调:“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警示作用往往更直接更有效。”镇纪委通报的典型案例,既是基层干部违纪违法的“活教材”,更是作风建设的“清醒剂”。这些案例虽发生在基层,但暴露出的政治失守、权力失控、作风失范问题,具有极强的普遍性和警示性,必须引起全县党员干部深刻反思。
(一)从政治素质看,理想信念动摇是蜕化变质的根源。王某身为镇农业服务中心“一把手”,本应带头贯彻党的政策、落实民主决策,却将政治纪律抛诸脑后,在村级债务化解、土地承包等工作中大搞“一言堂”,甚至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最终沦为“阶下囚”。这警示我们,政治上的“软骨病”必然导致行为上的“腐败病”。党员干部若放松政治学习、淡化党性锤炼,必然丧失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在利益诱惑面前迷失方向。因此,必须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常态化开展理论武装和党性教育,引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此处隐藏1879字,下载后查看---
(一)主体责任“链条松动”,压力传导存在“断层”。个别党组织对全面从严治党认识不深,责任落实呈现“上热中温下冷”的递减趋势。有的单位“一把手”重业务轻党建,对干部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部分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流于形式,对分管领域苗头性问题不敢较真碰硬。例如,xx镇挪用专项资金案中,分管领导对财务制度执行长期放任不管,最终酿成集体违纪,教训深刻。这反映出责任压力尚未真正传导到“神经末梢”,制度执行在基层打了折扣。
(二)纪律规矩意识淡薄,侥幸心理仍未根除。少数干部在高压态势下仍不收敛不收手,有的认为“小贪不算腐”,在惠民资金、工程招标中搞“微腐败”;有的甚至抱有“破罐子破摔”心态,对抗组织审查。如xx局原副局长张某,在明知纪律红线的情况下,仍多次收受管理服务对象礼金,最终受到严惩。此类问题表明,“不敢腐”的震慑虽已形成,但个别干部思想“总开关”拧得不紧,对党纪国法缺乏敬畏之心。
(三)“为官不为”顽疾犹存,作风问题隐形变异。一些干部面对改革发展任务畏首畏尾,存在“怕出错、不干事”的消极心态。有的在乡村振兴项目中“等靠要”,导致政策落地迟滞;有的在群众诉求面前推诿扯皮,搞“程序空转”。更值得警惕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穿上“新马甲”,如通过“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应付检查,用“过度留痕”代替实际工作。这些现象严重损害党群关系,削弱群众信任。
(四)制度执行“空转”,监督合力尚未形成。虽然廉政风险防控制度逐步完善,但有的单位制度“挂在墙上、停在嘴上”,对关键岗位、重点领域监督缺位。例如,xx村集体“三资”管理混乱问题,暴露出乡镇纪委与职能部门协同监督乏力,审计、巡察结果运用不充分。此外,警示教育“雨过地皮湿”,个别干部把案例当“故事”听,未能真正入脑入心。
同志们,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以案为鉴、深挖根源。既要看到腐败问题的顽固性反复性,也要认识到作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下一步,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钉钉子”精神打好正风肃纪组合拳,在压实责任、强化监督、深化教育上持续发力,真正让铁规发力、禁令生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