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两清两改两治理”经验做法:共建和美家园的生动实践

更新时间:2025-07 来源:网友投稿

清晨六点,薄雾还未散尽。清水村的老支书王德发便扛着扫帚出了门,沿着村道慢悠悠地走着。看着自家门前那片曾经堆满废弃农膜、枯枝烂叶的角落,如今已是月季初绽,他布满皱纹的脸上绽开了笑意。不远处,村民李有田正推着崭新的分类垃圾桶走向集中点,彼此点头招呼间,一种无声的默契在晨光里流淌。这看似寻常的清晨景象,正是清水村扎实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的一个微缩影。它并非宏大工程的喧嚣,而是点滴浸润的改变,是家园焕新的脉动,更是村民心底悄然升腾的归属感。

一、聚焦“两清”:清出村庄新面貌,理出发展新空间

“清”陈年积弊,环境焕新颜:“过去,房前屋后‘三大堆’(柴草堆、粪堆、垃圾堆)是常态,尤其村东头那个废弃多年的老碾房,成了大家默认的垃圾场,夏天蚊蝇乱飞,味道刺鼻。”村妇联主任张春梅回忆道。改变从“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周末清洁日”开始。村两委成员和党员率先清理自家房前屋后,并逐户动员。起初有村民嘀咕:“多少年的老样子了,清它干啥?”村干部就带着扫帚、铁锹上门帮忙清理,边干边聊环境整洁的好处。看着干部们汗流浃背,看着自家门口一天天敞亮起来,村民们的积极性被点燃了。短短三个月,累计清理陈年垃圾约180吨,拆除私搭乱建21处,废弃的老碾房被改造成了小花园,“脏乱差”的标签被彻底撕下。如今,家家户户门前实行“三包”,村内保洁员定时清运,随手乱丢的现象几乎绝迹。“环境干净了,心里都亮堂,串门都觉得有面子!”村民赵大娘笑着说。

“清”闲置资源,激活沉睡资产:村里曾有几处闲置多年的旧仓库和校舍,不仅破败影响观瞻,更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村两委没有简单拆除,而是创新思路,盘活利用。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将一座交通便利的旧仓库,以每年5000元的价格租赁给返乡青年张强开办电商服务站,既解决了他的创业场地难题,又为村集体带来稳定收益。另一处位于村中心的旧校舍,则被精心改造成了集农家书屋、棋牌室、老人日间照料点于一体的“村民综合服务中心”,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以前这里破破烂烂看着糟心,现在成了大伙儿最爱去的‘家’,下棋、看书、聊家常,多好!”老党员刘大爷对此赞不绝口。

二、聚力“两改”:改出宜居新品质,绘就生活新画卷

“改”危旧住房,筑起安全暖巢:村民王大妈家的老屋,墙体开裂,屋顶漏雨,一直是村干部心头的一块石头。“一到刮风下雨就提心吊胆,劝她搬出来住儿女家,老人又舍不得老屋和邻里。”村主任李建国介绍。借助危房改造政策,村里积极为其申请补助,并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利用农闲时间帮工帮料。“真是没想到啊,这把年纪还能住上这么结实亮堂的新房子!”搬进修缮一新的房屋那天,王大妈拉着村干部的手,眼眶湿润。清水村采取“政策补贴+村民自筹+邻里互助”的模式,近两年累计完成12户危旧房改造,让村民住得安心、舒心。

---此处隐藏1920字,下载后查看---

清水村的实践,是无数中国乡村在“两清两改两治理”中探索的缩影。其成功经验在于:

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从方案制定到具体实施,充分尊重民意,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党员带头、干部示范是关键的第一步。

立足村庄实际,注重分类施策:不搞“一刀切”。盘活闲置资产、选择改厕模式、治理污水路径,都紧密结合本村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和村民习惯,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治理成果:无论是环境卫生保洁、基础设施维护,还是村规民约执行,都建立了责任到人、经费保障、群众监督的制度体系,确保工作可持续。

融入真情实感,提升治理温度:将冰冷的治理任务,转化为解决村民“急难愁盼”的具体行动。帮助孤寡老人修房、协调邻里纠纷、关心留守儿童…这些点滴关怀,让治理工作充满人情味,赢得最广泛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