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刚刚到岗的驻村第一书记XXX,很荣幸能在这个座谈会上分享我的初任思考。站在XX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我的心情既激动又忐忑——激动的是能投身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忐忑的是如何接过前任的接力棒,在黔山深处交出一份合格答卷。今天,我想结合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和XX农村工作实际,从三个维度汇报我的驻村思路。
一、叩问山乡:在政策落地与民情对接中找坐标
初到村里的那个清晨,我在村头遇见背着竹篓的王阿婆。她指着地里刚冒芽的辣椒苗说:"书记啊,这新种子说是能抗冰雹,可咱这石头缝里的苗,能经得起几场暴雨?"这句话像颗石子,在我心里漾开层层涟漪——省委一号文件里"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部署,在这片喀斯特山地该如何生根?
XX的山地特征决定了驻村工作必须有"立体思维"。在深入学习省委"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要求时,我特别注意到文件中"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的表述,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计划用三个月时间,像锦屏县茅坪村肖晨书记那样,走遍全村458户农户,用笔记本记下每家的"三土资源"(耕地、林地、宅基地),绘出一张"山地资源禀赋图"。尤其要摸清适合发展"8个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地块——看看哪些坡地适合种辣椒,哪些林下能育天麻,哪些水源适合养肉牛,把省委确定的肉牛、茶叶、辣椒等产业规划,精准落实到每一寸山地。
政策落地需要"翻译"能力。我注意到木岗冲村把电商培训转化为"700万销售额"的案例,关键就在于将抽象政策变成了具体行动。我打算把"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与村民需求结合起来——清理乱堆乱放时,同步规划柴火堆放区;推进改厕改圈时,借鉴大桥村经验,用"三改三清"的通俗表述,让群众明白"改的是设施,提的是生活"。就像老篾匠编竹篮,要把政策的经纬和乡土的韧性编织在一起,让"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的目标,在村里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此处隐藏2062字,下载后查看---
同志们,站在新的起点,我常常想起初到XX时看到的景象:石缝里长出的新竹,根系紧紧咬住岩壁,竹梢却努力伸向阳光。这多像XX农村的发展态势——既有喀斯特山地的制约,更有向上生长的力量。作为新任职的第一书记,我愿做这样一株"新竹":
以"竹根"的坚韧扎根基层,把省委"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转化为走村串户的脚印;以"竹节"的清醒把握规律,在发展特色产业时,既遵循"8个优势产业"的规划,又尊重农户的意愿;
以"竹叶"的生机拥抱创新,像木岗冲村那样,用电商思维打开山货销路,让"贵"字号品牌香飘万里;
以"竹竿"的挺拔坚守初心,始终牢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嘱托,在黔山深处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驻村答卷。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