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与优化路径

更新时间:2025-07 来源:网友投稿

2021年8月,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2]22这表明,新时代强调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富裕。党和国家从以精准扶贫为重点,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重大成就,已经积累了充裕的物质财富和丰富的建设经验,对新时代共同富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是,精神生活的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大量未知难题和挑战。因此,新时代加强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目前,现有的研究主要探讨了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依据、内涵和实践路径。一是现实依据。杨勇兵认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需要[3];柏路则认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是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表征[4]。二是内涵。辛世俊、王丹认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用以指导自身行为的精神状态,是人们一种积极向善的价值理念[5];刘秀华、马帅芃则认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们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需求度、个体的满足感和全社会精神文明境界的提高[6]。三是实践路径。刘东超认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7];潘玉腾、金程远则提出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8]。不难发现,关于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是对于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本身的核心要义、存在的现实阻滞以及有针对性的优化路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张本继末: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可以总结为三个层面:个人层面,强调个体精神境界的极大提升;社会层面,倡导社会精神文化产品共创共享;国家层面,强调民族文化自信显著增强。新时代要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首先就要充分掌握其核心要义。

(一)个人层面:强调个体精神境界的极大提升

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9]505。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个体层面的核心要义是个体精神境界的极大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对优质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精神文化产品主要是指书籍、影视、歌曲、舞蹈、绘画等,已经成为个体的一种“生活必需品”。新时代人民的物质需求已经很大程度地得到满足,人民群众逐渐注重自身精神层面的需求,开始追求心灵的充实、情感的满足。精神生活作为精神层面的一种活动状态,需要通过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得到满足,因此,人民群众在阅读、创作、文艺等方面有更为广泛的需求。面对个体对精神文化产品多元化的需求,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调“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10]34,以优质、高雅、亲民的精神文化产品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个体的理想信念应该坚定而远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2]23理想信念是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催化剂”,坚定而远大的理想信念可以给既定的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随着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越来越坚定。新时代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要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把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作为自己的精神导向,开拓自己的精神境界,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向更高远的境界。

---此处隐藏6062字,下载后查看---

推动精神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高质量精神文化供给,是实现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通过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供给,可以提高人民群众在精神上的满足感和获得感,进而释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首先,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一是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建立健全文化事业的经费保障体系,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的创新发展。二是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文化事业繁荣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应加大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以文化人”,加强对高质量精神文化资源的传播。其次,全面振兴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23]。一是鼓励和支持社会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文化供给环境。通过“互联网+”为载体的文化产品,激发人民文化的创意和创造力,以此来创造出有质量、有价值的精神文化产品,从而充实人民的精神生活。二是加强政策的引导与支持。制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财税支持、金融扶持、土地资源供给等方面的政策,为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最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灵魂,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一是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使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成为激励人们追求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二是注重培养人文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社会凝聚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三)价值导向:强化社会主流精神价值引领,绘就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亮丽底色

新时代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对社会主流精神价值进行引导、培养和强化,社会主流精神价值的引导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发展和前进的关键。首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促进国家富强、民族团结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支撑,它构成了人之道德内核,使人能够自立、自信、自强。一是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学习,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加强理想信念的实践锻炼。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引导人民深入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一是舆论引导应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传播真实准确的信息,避免夸大和歪曲事实。相关媒体和新闻机构应该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提高新闻报道的专业水平和质量,确保舆论引导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二是舆论引导要传递正能量。要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如政策宣传、媒体引导等增强舆论引导,通过宣传先进人物、典型事迹等,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认同和理念认同。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还可以在线上平台进行,如学习强国APP、官方AAA公众号等,以覆盖更广泛的人群。最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精神文明活动的开展,将爱国意识、团结意识、责任意识等诸多理念融入精神文明活动之中。以“铸魂育人”的文化理念创新文化事业产业,引导人民群众自觉抵制“金钱主义”“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一些错误社会思潮,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行为规范之中。

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2]22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富口袋”,一个是“富脑袋”,两者必须一体推进,绝不能厚此薄彼。中国GCD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把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新时代,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地推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优化高质量精神文化资源供给,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让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