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区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经验做法、问题困难和优化建议

更新时间:2025-07 来源:网友投稿

乡村振兴背景下,支持和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是激活乡村全面振兴内生动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探索农民工返乡创业提升路径,不仅是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对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也具有重要价值。

一、xx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口迁移出现了新的趋势,以农民工返乡创业为特征的新人口红利正在乡村涌现。一方面,政策释放新机遇,使得返乡创业有支撑。多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及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并反复强调要落实促进农民工创业的政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重视农民工的培养与自身发展。随着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的实施和各地具体措施的出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愿意加入返乡创业大军。另一方面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农业农村部积极搭建返乡入乡创业平台,完善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设施条件,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等,优化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创业环境。同时,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打破时空地域限制,拓宽信息获取渠道,数字平台经济所形成的新型就业“生态系统”,既是劳动力当下就业选择的过渡地带和未来主体形态,也是农民工自主创业的“孵化器”和“蓄水池”,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实践活动带来新契机。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2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562万人,其中,本地农民工12372万人,外出农民工17190万人。截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1220万人。

xx区担负着服务xx市中心城区和推动全市最大农村群体高质量发展的艰巨任务。欠发达是xx的基本区情,全区总人口xx万人,农村人口xx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年龄人口xx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2.5%。常年外出务工人员约xx万人,截至xx年12月,全区返乡农民工创业xx人,创办经济实体xx家。返乡创业者平均年龄xx岁,带动xx万人实现就近转移就业。其中:年龄在30岁至45岁之间的占48%,男性占90.9%,女性占9.1%;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占10.2%,初中占64.8%,高中及以上学历占25%;从创业领域看,全区返乡农民工创业主要集中在种养业和第三产服务业,多选择农村种植、养殖领域第一产业投资兴业,约占37.1%左右,其次是发展餐饮服务业、商业等第二产业占32.1%,其他占30.7%。

---此处隐藏3170字,下载后查看---

一是打造服务枢纽。集成打造地区“归雁经济”产业园(孵化园),强化示范引领作用。为返乡创业企业提供相对集中的生产经营和办公研发场地,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返乡创业优势产业集群。二是完善政策配套。研究出台鼓励激励“归雁经济”产业园(孵化园)及入驻企业发展的一揽子措施,通过无偿提供或低价出租等方式,为“归雁经济”产业园(孵化园)提供企业用地或进行一次性房屋租金奖补,并给予一定的活动、服务补贴。三是提高服务质量。推动创业孵化基地、双创基地、众创空间、高校及科研院所等与返乡创业园共建共享用工对接、人员培训、创业孵化、诊断咨询等服务。

(三)切实抓好职业技能培训

以镇办社会保障服务站为平台,以部门联动协作为抓手,建立返乡务工人员信息台账,加强动态监测,精准掌握农民工创业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返乡农民工创业赋智赋能。一是丰富培训课程内容。结合地方当前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返乡农民工创业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按照需求设置培训内容,使其真正符合农业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民工对不同层次创业知识技能的需求。以职业技能培训为突破口,广泛开展以SYB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为重点的技能培训,将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农民工全部纳入培训对象,不断提升创业能力和水平。二是优化创业培训模式。在创业技能教学方面,需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破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方法,加强教育的灵活性。比如,利用现代科技模拟环境,通过有意识地操控市场、使得返乡创业者能有效识别资源,提高其在创业过程中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三是巩固培训跟踪服务。农民工创业培训需要衔接好创业前、创业中和创业后,通过跟踪服务,形成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培训网络。

(四)持续优化返乡创业环境

一是营造创业氛围环境。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在人员聚集场所展示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宣传标语、创业场所、政策措施、信息平台、政府公众号等内容,营造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融媒体、抖音、AAA等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辐射优势,开展线上的政策宣讲、咨询问答等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营造创业氛围。二是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农民工创业手续,放宽新注册企业场所登记条件限制,推动“一址多照”施行,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缩短流程、限时办结,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更暖心便民的“一站式”服务。三是提供创业帮扶环境。加强乡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交通、水利、电路网络、医疗、教育、卫生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吸引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环境,发挥筑巢引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