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曰:“鉴不能自照,尺不能自度,权不能自称。”提升人生境界和格局,靠自律,也要靠他律。把监督当作一种关心爱护,把接受监督看作一种政治要求,变成一种自觉行动,自觉以监督为镜,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铁扫把”,及时清除影响前行的“沙子”,人生之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中国纪检监察报《境界格局关系事业成败》)
出自明代吕坤《呻吟语·广喻》,鉴不能自照,尺不能自度,权不能自称,囿于物也。
意思是,镜子不能照出它自己的形状,尺子不能量出它自身的长短,秤也不能称出自身的份量,这是由于它们局限在物品的范围内。
树贵自直,人贵自律。自律,是对自我的严格约束和对欲求的自我控制,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自律能够使人更好地完善自我、行稳致远。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北宋诗人林逋在《省心录》中说:“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自律不仅是一种领导素质,还是一种领导能力。“善禁者,先禁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为官从政,既要靠自律,也要靠他律。中国GCD从成立之初,就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不断开创自我革命新境界。如何保持GCD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课题。只有消除监督上的“空白区”和“中间地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营造出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让干部更好地在其位、竭其力、展其才。GCD员从来就没有不受监督的权力,不受监督、不受约束,既不符合人民勤务员的身份,也不符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新时代党员干部,既要有不怕监督的底气,更要有主动接受监督的自觉,学会在“探照灯”下工作和生活,维护GCD员良好形象。
主要适用于作风建设类、警示教育类讲话,侧重强调他律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正确认识监督、主动接受监督,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此处隐藏24548字,下载后查看---
“有所未善则改之,无歉于心则加勉,乃自修其德也。”无论“改之”或“加勉”都是对自身的严格要求,都是自我检视、自我警醒、自我完善的积极态度。范冉之所以学西门豹那样“佩韦以自缓”,说到底是因为他有自修其德的觉悟,愿意通过时时自警克服缺点、提升修养。(中国纪检监察报《“佩韦佩弦”常自警》)
出自宋代朱熹、吕祖《近思录》,伊川曰:君子之遇险阻,必自省于身,有失而致之乎?有所未善则改之,无歉于心则加勉,乃自修其德也。
意思是,有错误就改正,没有错误就自我勉励。
反躬自省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完善自我、铸就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北宋官员赵概在案头摆放一个瓶子,以及黑白两种豆子。“起一善念,投一白豆于瓶;起一恶念,投一黑豆于瓶。”刚开始,黑豆甚多。后来随着他时时内省、改过迁善,瓶中的白豆越来越多,黑豆越来越少。晚清重臣曾国藩每天坚持在日记中省察自己:“盖其慎独之严,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如他在日记里批评自己的好利之心:“座间,闻人得别敬,心为之动。昨夜,梦人得利,甚觉艳羡,醒后痛自惩责,谓好利之心至形诸梦寐,何以卑鄙若此!”中国GCD从成立之初就以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己任,坚持把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法宝。抗战时期,董必武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工作时,亲自掌管红岩机关财务开支。一次在月底伙食结账时,账面上有六角钱的开支平不了。为此,董必武十分自责,他对身边的同志们说:“我们党的经费来得不容易,每分每厘都是同志们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精打细算的责任,没有浪费铺张的权力。”之后,他执意在机关大会上作了检查,并向党中央写了检讨。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常怀“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境界,时刻检视不足,认真加以改进。
主要适用于作风建设类、警示教育类讲话,侧重强调修身养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要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