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七一党课讲稿

更新时间:2025-07 来源:网友投稿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庆祝中国共产D成立104周年。104年前,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为苦难深重的中国锚定了光明的方向;104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更需要从D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力量,从中央八项规定的深刻实践中锤炼作风,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执着,答好新时代基层D员干部的“初心答卷”。

借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我想围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学习教育,以优良作风护航基层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结合镇街工作实际,和大家交流三点体会。

一、追根溯源:从“一张纸”到“一面旗”,中央八项规定为何是新时代作风建设的“金色名片”?

2012年12月4日,十八届中央局会议审议通过《十八届中央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短短600余字的“铁规”,拉开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D的序幕。13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关键少数”到“绝大多数”,八项规定不仅成为改变中国D风政风的“先手棋”,更重塑了D群干群关系的“新生态”。第一,八项规定是“忠诚”的试金石。强调:“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从“轻车简从”到“不安排迎送”,从“开短会、讲短话”到“规范出访活动”,每一项要求都直指作风积弊,本质上是对“两个维护”的检验。去年我镇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时,有位老D员跟我说:“现在干部下村,不提前通知、不摆桌子、不喝群众一杯茶,坐在田埂上聊家常,这才是共产D的样子!”这朴素的话语,恰恰印证了八项规定最核心的要求——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让“忠诚”二字从文件走向实践。

第二,八项规定是“人民立场”的风向标。作风问题,核心是D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八项规定开篇即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正是抓住了作风建设的“根”与“魂”。我们镇作为农业大镇,去年全年收到群众诉求1273件,其中85%是关于农田水利、道路修缮、民生保障的具体问题。通过落实“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制度,我们发现,90%以上的问题不是解决不了,而是过去“浮在面上”的调研多、“坐在办公室”的批示多,真正沉下去、盯到底的少。八项规定之所以能赢得群众真心拥护,就在于它从“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等群众最反感的小事抓起,让“群众的事比天大”从口号变成行动。

---此处隐藏2609字,下载后查看---

第三,以“实”破题,让“为民服务”见行见效。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上。要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今年重点推进3件民生实事:一是投资800万元改造3个村的灌溉渠道,解决“靠天吃饭”问题;二是在镇中心区增设2处“红色驿站”,为快递员、环卫工人提供歇脚点;三是建立“乡贤智囊团”,引导在外能人参与乡村振兴。各村(社区)要建立“民生项目台账”,每月公示进度,年底由群众“打分验收”,真正把“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

第四,以“干”促优,让“担当作为”成风成势。镇街是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干部是推动发展的“主力军”。今年,我们要在全镇开展“作风标兵”评选活动,重点选树“项目攻坚能手”“矛盾调解专家”“产业发展带头人”。特别是在推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创建中,要推行“一线工作法”:干部在一线办公、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检验。对在重点任务中表现突出的干部,要大胆提拔使用;对“混日子、守摊子”的,坚决调整岗位。

同志们,“七一”是D的生日,更是D员的“生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既要铭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更要以中央八项规定为“镜子”“尺子”,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

最后,我想用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让我们以此次学习教育为契机,以更严的纪律、更实的作风、更拼的状态,为推动全镇高质量发展、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镇街篇章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