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是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特征的区域经济形态,其发展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同时又深刻影响到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供了根本遵循。
1.深刻认识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发展县域经济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一环。从空间维度看,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表现为要素在城乡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以及经济联动性、平衡性的持续增强,进而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涉及一、二、三产业各个部门,涵盖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既是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的交汇点,又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这一特征决定了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一定程度上说,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循环的成色。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着力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释放县域内需潜力的现实需要,也是拓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内在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县域经济的根本出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并在量变与质变的循环中实现螺旋式上升,这是唯物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给我们的启示,县域经济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过去,我国县域经济依靠资源消耗、低成本劳动力驱动实现了规模性增长,形态上逐渐从单一农业经济向多元化综合经济转型,总体不断向前发展。然而,当前随着县域人口的外流、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以及外部竞争加剧,部分县域面临产业衰退甚至空心化风险,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客观来看,不少县域在实现经济规模总量的积累后,已经具备了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基础。
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备新的时空条件。当前我国城乡融合发展领域的一系列制度创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以及开放经济背景下生产力布局的调整等,都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多实现条件。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交通运输技术等的发展,缩短了时空距离,推动了城乡生产网络、社会网络、创新网络、生活网络的不断演化,深刻改变了城乡之间要素流动与空间配置路径以及大中城市与县域之间的连接方式,从而为一些县域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了条件;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加快发展,以及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的深度应用,推动了县域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催生出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2.把握发展县域经济的实践要求
---此处隐藏2166字,下载后查看---
县域经济本质上是特色经济。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竞争力强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
因地制宜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不论是通过改造升级传统产业,还是培育新兴产业来发展县域经济,关键要做到因地制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培育形成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农业资源比较丰富的县,重点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壮大特色种植养殖业、特色食品等产业。制造业基础比较好的县,要提升产业平台功能,深度参与区域产业分工,错位发展优势特色制造业集群。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县,要统筹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推动旅游与农业、文化、科技等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位于大城市周边、处于交通枢纽节点的县,可以依托区位交通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县域城乡要素创新性配置。经济发展质量与生产要素的匹配度和要素质量密切相关。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创新性配置,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础。要加快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流动和集聚,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促进县域城乡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构与升级。特别是,要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分类有序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引导更多城市资源要素有序向乡村流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着力提升县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离不开科技创新。然而,对不少县域来说,过于强调原始创新也是不切实际的。要通过多种途径,推动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比如,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县域可以采取设立“科创飞地”、组建创新联合体等方式,利用发达地区的技术、知识、人才等科创资源,提升本地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有条件的县域,可以支持“链主”企业牵头搭建行业共性技术平台,为产业链关联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与转化、产品检验检测、试验验证、产品质量认证等服务。西部地区的一些县域还可以依托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推动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平台联建、联合攻关、成果转化,提高创新发展能力。
增强县域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功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域综合承载能力。要深入推动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强化乡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推动各类开发区、特色产业集聚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平台扩能提级,引导规模较大、工业化程度较高、分散布局配套设施成本高的产业项目向县城产业园区集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流通等项目向县城或有条件的镇(乡)和物流节点集中,直接服务种植养殖业的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仓储保鲜冷链等产业向中心村集中,促进产业在城乡之间合理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