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考核办关于改进和完善全市考核工作的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5-07 来源:网友投稿

(一)“考核是个筐,都在往里装”——考核内容繁多

“越考越多”问题依然突出。一方面,指标体系不断扩容。从2019年起,在考核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建设、专项工作等指标的基础上,先后增加负面清单指标、重点工作加减分项目,使得考核内容面面俱到、考核指标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指标数量不降反增。2019年、2020年、2021年下达县(市、区)考核指标平均数量为xx个、xx个、xx个,其中负面清单指标数量为xx个、xx个、xx个。因考核指标不断增多,目标任务考核分值从2020年的100分增加至2021年的150分,计分方式需三次加权计算,导致考核程序复杂、工作量增大。

(二)“上下一般粗”“鞭打快牛”——任务设定不够精准

---此处隐藏3243字,下载后查看---

三、对策建议

一是聚焦大事要事,优化指标体系。考核是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风向标,有什么样的考核,就会指引什么样的发展。坚持“考精、考少”的原则,制定出台《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制定办法》,明确考核指标设定原则、内容、进退依据、程序等标准,促使考核指标既保证总体稳定,又根据中央部署和省、市要求及时跟进优化,确保考核指标重点突出、导向鲜明。突出高质量发展。聚焦省考指标,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围绕xx高质量发展“五个坚持”思路目标,紧扣经济稳增长、创新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安全稳定等大事要事设置考核指标,建立“十四五”时期符合xx高质量发展实际的相对稳定的考核指标框架体系。突出重点难点。找准支撑xx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和制约xx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设置指标加大分值权重予以重考。如设置“规上工业”“招商引资落地项目”“投资新开工项目”“秦创原创新平台建设”等指标。突出创优争先导向。围绕推动xx高质量发展,提升xx美誉度、影响力等方面工作,增设能够体现单位主观努力、工作质量和贡献度的指标,不断增强工作优劣区分度、识别度。市直部门可探索设置“年度工作系统行业综合排名”“工作成果转化率”“工作经验做法在省级以上层面推广情况”等指标。

二是聚焦定准定实,科学设定任务。突出指标任务差异化、精准化。根据县(市、区)发展定位、基础条件等方面差异,以及不同部门定位、职能职责等方面的区别,分类设置考核指标,推动形成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竞相发展的格局。引导市级职能部门强化对考核指标全面分析研判,科学合理分解指标任务,做到既注入动力,又传导压力,坚决防止“一般粗”“一刀切”。建立会审制度。组建以市委编办、市考核办,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统计局等单位为成员的联席会,对考核指标进行联审,力求指标内容精准化、差异化、可考实。建立评估机制。对一些考核指标难以分解细化到县(市、区)、难以科学测算支撑主要经济指标目标任务或考核认定结果与实际工作有反差的,邀请有关专家或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确保考核指标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要求。

三是聚焦考准考实,改进方式方法。优化考核评价办法。进一步完善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机制,强化正向激励,对工作努力程度高、完成质量好、贡献度大的,分类设置加分政策措施,激励各单位创先争优,真正把“干了、干成了、干好了”区分出来,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实效的鲜明导向。比如,工作质量激励方面,单项工作得到“中省领导批示肯定、召开现场会、经验被推广交流”的,按层级设置加分措施;工作贡献度激励方面,把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及增量、新增“五上”企业户数、“两个收入”增速等指标设置为加分项;工作努力程度激励方面,对承担省考指标的市级部门,指标完成实现“横向有进位、纵向有进步”的,按承担指标数量予以加分;综合工作在全省行业系统排名前三名的,按位次加分。强化日常考核。建立考核单位正、负向工作纪实档案,作为年终考核评价依据。严明考核纪律。对考核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发现考核工作弄虚作假、搞平衡照顾的问题,严肃追究部门党委(党组)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是聚焦要素保障,提高考核效能。持续加强与省考核办有效衔接,及早掌握省考工作动态变化,有的放矢做好我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工作。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每年市“两会”结束后,第一时间组织职能部门分解指标任务,加快审核把关、研究审定等程序,力争第二季度印发考核指标。探索改进考核结果运用方式,对个别指标在规定时限内难以认定结果的,可在下一年度考核结果中运用,力争在6月底前召开上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总结表彰大会。加强考核队伍建设,建立考核组成员信息库,在全市范围内挑选一批政治素养高、经验丰富的同志作为考核组成员人选,定期培训,提高考核专业化素养。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措施,健全县级公务员考核奖金增长机制和差额分配制度,建议市财政、人社等部门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不断激发干部干事创业内生动力。针对县(市)科技工作力量薄弱问题,建议市级编制部门加强对科技工作体制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