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村党支部普通党员学习教育查摆问题清单与整改措施

更新时间:2025-07 来源:网友投稿

具体表现:“说起来重要,学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像第三党小组的种粮大户党员李有田就坦言:“农忙时是真顾不上啊,有时支部发的学习材料,回来往桌上一放,等想起来看,都落灰了。听党课也容易走神,那些高大上的理论,听着听着就跟咱地里种麦子对不上号了,记不住,更别说琢磨透了。”第四党小组的老党员张春梅也说:“年纪大了,字认得慢,光靠念文件,听一遍就忘。比如讲‘新发展理念’,就记住个词儿,具体咋跟咱村‘两清两改’结合起来,脑子里还是浆糊。”根源剖析:时间精力投入不足,工学矛盾突出;学习方法单一,习惯于被动听讲、粗浅阅读,缺乏深钻细研的劲头;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弱,未能将党的创新理论与本村发展、自身岗位(如种田、养殖、务工)紧密结合起来思考领悟。

2.“做”得不够扎实,作用发挥“像阵风”

具体表现:“身份意识淡,平时混同一般群众”。党员王建军(在外务工)反思:“一年到头在外头跑,村里的事参与少。除了交党费、过年回来开个会,平时感觉自己就是个‘挂名党员’,村里的‘党员责任区’‘承诺践诺’,有时真忘了自己还担着这份责。”年轻党员赵小燕(村卫生室村医)说:“组织生活积极参加,但总觉得‘做’就是完成支部交办的任务。比如上次让宣传医保政策,发完传单就算完了。看到五保户刘大爷行动不便,上门帮他代办医保手续的心思也有,但一忙就没主动去,还是支部书记提醒才去的。‘党员亮身份、树形象’这块,自己踩油门不够。”根源剖析: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常态、不具体,缺乏“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处处率先垂范”的自觉性;在服务群众、参与治理方面主动性、创造性不足,存在“等安排”、“随大流”思想;外出党员参与组织生活、服务家乡的机制不健全,归属感、作用感不强。

3.“思”得不够经常,自我革命“欠火候”

---此处隐藏3037字,下载后查看---

做实日常谈心谈话:支部书记、党小组长、党员之间经常性开展谈心谈话,既交流思想、听取意见,也及时提醒、咬耳扯袖。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纠正。用好“榜样”和“警示”:组织学习优秀党员事迹(特别是身边榜样),观看警示教育片,引导党员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在村宣传栏设立“党员风采”和“警钟长鸣”专栏。强化纪律规矩意识:定期组织学习《中国GCD纪律处分条例》等,通过身边案例(如邻村党员违纪案例通报)进行解读,让党员明白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预期效果: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增强,党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得到提升,“老好人”思想有效克服。

4.变“坐等访”为“上门唠”,在深入群众、排忧解难上用真情。

具体行动:

坚持“三同”传统:鼓励党员利用农忙、节假日等契机,主动到联系户家里,同坐一条板凳、同干农家活(哪怕只是搭把手)、同吃家常饭(按规定交纳伙食费),在劳动和生活中拉近距离、倾听心声。记好“民情日记”:党员随身携带笔记本,随时记录走访了解到的群众诉求、困难、建议,能当场解决的马上办,不能解决的及时向支部反映。支部定期汇总分析“民情日记”反映的问题。开展“微心愿”认领:支部定期征集困难群众、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的“微心愿”(如修个灯泡、理个发、代买药品、辅导一次作业等),组织党员主动认领、帮助实现。

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党员接待日”,由普通党员轮流值班;利用AAA群等,方便群众随时联系党员反映问题。党员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预期效果:党群关系更加密切,党员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更及时有效的回应和解决,党组织的凝聚力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