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地处xx山区腹地,“xxx”的立地条件给农业发展带来诸多挑战。早在xx年,xx便开始探索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经过十年的实践,园区规模不断壮大、园区效益显著提升、经营水平不断提升、辐射作用持续增强,不仅有效破解了立地条件差、环境制约多、用地成本高等现实难题,还逐步走出了一条“产业引领、园区承载、科技支撑、龙头带动、品牌提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一、发展现状
(一)园区规模不断壮大。坚持规划引领、逐级创建、梯次推进、持续发展的思路,因地制宜实施“百园航母、千园提升、村村覆盖”工程,构建了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创”、上下联动的农业园区建设格局。在数量上,全市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x个,认定省级现代农业园区xx个、市级xx个、县级xx个,全市农业园区总数达到xx个。在规模上,全市农业园区总规划面积xx万亩,建成面积xx万亩,其中,园区流转土地xx万亩。在投资上,完成投资xx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xx亿元、省级xx亿元、市级xx亿,实现产值xx亿元。
(二)园区效益显著提升。在园区承载下,逐步形成了“建设大基地、发展大加工、创新大科技、开展大服务、培育大品牌”的产业发展体系,农业园区已成为引领全市产业发展的风向标。目前,全市以生猪、茶叶、魔芋、核桃、生态渔业五大特色产业为主的农业园区达xx个,带动特色农产品销量年均增长30%以上,其中生猪饲养量稳定在xx万头以上,居全省前列;茶产业面积突破xx万亩,“xx茶”品牌价值达xx亿元,位居全国20强、xx第一;魔芋面积xx万亩,面积、产量、产品加工均居全国、全省第一;渔业面积产量位居全省第三;核桃面积达到xx万亩,居全省第二。
(三)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大力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科技、信息等现代要素向园区聚集,引导先进生产力“进园入农”,形成了一批上下游紧密协作的产业集群,成为市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全市农业园区入驻企业571家,其中国家龙头企业3家、省级62家,建合作社343家、入社社员3.04万人;先后与137家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合作,聘请技术专家700余人,累计引进新品种1916个、新技术1066个,自主培育新品种62个、研发新技术77项,培训职业农民30万余人次。通过示范带动和科研创新,加快了园区建设进程、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带动了产业转型升级。
---此处隐藏1818字,下载后查看---
(一)以产业为基,破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题。一业兴,百业旺。产业是园区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把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摆在园区发展的首要位置,依托资源优势,扭住“特色”关键,按照全产业链发展要求,着力建设一批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加快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组织化管理、品牌化营销和生态化发展,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以主体为要,破解“地从何来、谁来种地”难题。主体活,园区兴。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前沿阵地,要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纽带,探索统一流转土地、统一建园,再以反租到包或租赁的形式发包给农户或企业,盘活“沉睡”“零星”土地,破解“地从何来”;同时要采取对外招、往回引、本土培相结合的方式,培育“新农人”,壮大园区经营主体,激发园区发展内生动力。
(三)以创新为本,破解“谁来投资、怎么投资”问题。农业产业投资大,园区要发展,仅靠财政单一投入,举步维艰。在积极协调争取省市园区建设支持项目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在统筹整合相关资金用于园区建设的基础上,撬动更多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投入园区建设,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运营、多方投入”的建设格局,确保园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以科技为先,破解“支撑不强、生产不绿”难题。科技是园区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要把强化科技贯穿园区建设的始终,积极探索“互联网+园区”有效应用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关键技术研发,推进“产学研用”落地园区;积极实行智能化生产和智慧化监管,提升园区管理服务水平;搭建人才支持平台,着力构建园区“一体化”科技与人才支撑体系,向科技创新要效益、要示范带动力。
(五)以保障为重,破解“思路不清、方向不明”难题。园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政策扶持保障、工作保障等系列统筹协调机制,形成层级分明、权责一致、目标统一、上下协调的工作氛围,尤其在政策扶持保障中,要切实发挥政策激励作用,建立健全园区建设有关财政与金融扶持政策、园区用地与土地流转优惠政策、创新创业激励政策、产业发展支持政策等,进一步增强园区建设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