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区夜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5-07 来源:网友投稿

城市夜间经济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夜市,而是一种基于时段性划分的经济形态,指的是从当日下午六点到次日凌晨六点所发生的商务活动,是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在第二时空的进一步延伸。发展夜间经济不仅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能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创造就业,展现地方特色文化、焕发城市活力。

一、调研背景

2024年上半年,xx区实现GDPxx亿元,同比增长4.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xx亿元,同比增长3.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4%。这表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夜间消费多发生在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在内的服务业,即第三产业。2024年上半年,全区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销售额(营业额)分别增长16.2%、13.5%、9.3%、14.5%。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作用是不可否认的。而夜间消费占城市消费比重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倾向于夜间出行,参与餐饮、休闲娱乐、购物等夜间消费项目,居民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夜经济发展空间较大。

发展夜经济是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提升城市活力、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在建设xxx区域中心城市的背景下,把握夜间经济这一消费新模式和新业态,是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在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显效下,我区不断培育消费新模式新业态,促进美食购物、体验娱乐、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夜间消费业态发展,推动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规范化、特色化、科学化的角度,仍有部分问题亟须解决。本文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聚焦我区以步行街、商圈以及夜市为代表的“夜经济”,通过实地走访、发放问卷、一对一访谈、查阅资料等形式对其发展状况展开深入调研,探索其发展潜力和改进空间,为实现高质量、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夜经济”提出可行建议。

二、发展现状

---此处隐藏2401字,下载后查看---

四、对策建议

(一)优化区域规划布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注重新城、老城、旅游景区三大板块协同规划。针对新城和老城夜市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应不断优化夜市布局,通过在新城区域建设更多的夜市街区,引导消费活动向新城转移,减轻老城的环境负荷。利用老城区位优势、人群聚集优势,持续优化发展以观光餐饮、休闲娱乐为主的“河岸经济”;以舟白、xx商业集中区域为重点,推出网红打卡点和美食文化街等,打造整体联动的特色夜市街区;以xx古镇、小南海等景区为核心,整合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推动夜间旅游参观、休闲疗养等产业提质升级。

(二)激发内外消费活力。研究制定留住本地消费、吸引外来消费的措施,不断挖掘本地居民消费潜力,有效激发外来游客消费欲望。积极引导居民转变传统消费观念,通过发布公众号推文、制作短视频以及特色歌曲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其对夜间活动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提振消费信心。抓住渝湘高铁xx至xx段即将通车的有利条件,深入推进“文旅美城”建设,探索夜间经济与旅游业联动发展,引进和打造一批群众认可度高、独具xx辨识度的夜文化品牌。依托我区5A级旅游景区良好基础,整合旅游资源,联动不同景区,推出专属旅游联票,以特色打卡路线、优惠价格吸引区外游客,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

(三)提升夜间公共服务水平。参考xx主城天街商圈、民心家园、城南家园实行的现代夜市运营模式,规定商贩在指定场地经营,实行统一的管理和服务。对夜市内所有流动摊位实行定点位置、编号管理,引导配套清洁消毒设施。优化调整公交线路、延长公交运营时间,全力为夜间经济发展做好基本交通保障。强化对食品卫生和消防安全的检查,规范污水排放、垃圾收运等环节,形成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对具备时段性停车条件的周边道路,因地制宜设置夜间动态路内停车位,提升出租车、网约车运行密度和服务质量,实现服务规范化、管理精细化。

(四)促进夜经济业态创新升级。推动数字经济和夜经济深度融合,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夜间文旅项目,如沉浸式夜游、创意光影秀、VR体验等,增加项目供给,丰富业态种类。以三岔河河滨步道为载体,融合当下最流行的CityWalk(城市漫步),将特色夜间经济消费场景串联起来,突破简单的产品模式,创新构建场景内容,推动夜间经济向多元化、特色化、IP化方向发展。如定制特色夜游主题线路,陆续推出少数民族表演、篝火晚会、电子竞技、公益摄影展、户外音乐节、体育赛事、家电促销等系列特色活动,串联夜食、夜游、夜读、夜娱等夜间旅游产品,充分释放我区夜间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