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调度会,既是分析研判会,更是加压鼓劲会,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紧盯全年目标,盘点进度、查找不足、压实责任,确保“环境更美生态更优”行动各项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生态文明建设一头连接着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一头连接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这项工作松不得、慢不得、虚不得。大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们区的生态环境基础仍不稳固,历史欠账与现实压力并存,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和群众期盼,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务必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再加压力、再强举措、再求突破,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质的提升。下面,我讲5个方面的建议。
一、扛牢政治责任,以更高站位深刻把握生态优先的时代要求
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总书记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这为我们推进生态环保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我区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爬坡期,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决定了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全区上下必须将“生态第一位”的理念刻入骨髓、融入血脉,贯穿于决策、执行、督查全过程,以生态建设引领和倒逼发展方式转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一是强化理论武装与实践自觉。持续深入学习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结合我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实际,深刻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内涵,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突出问题、提升环境治理效能的实际行动和政策措施,杜绝学用脱节、知行不一。二是坚守“生态立区”战略不动摇。深刻认识生态环境的不可替代性,将生态保护作为一切工作的前置条件和刚性约束。在制定发展规划、谋划产业布局、推进项目建设时,生态考量必须优先于经济成本核算与短期效益,凡不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实行“一票否决”。三是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决破除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科学统筹生态治理与转型发展的关系,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化资源配置,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绿色产业聚集,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XX路径。四是站稳人民立场不动摇。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主攻方向,把生态环保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小麻烦”、“烦心事”上,用环境质量的切实改善回应群众关切、提升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聚焦急难愁盼,以更实举措攻坚民生类环境突出问题
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并明确指出,“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这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切入点和落脚点。环境治理成效,最终要由人民来评判。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靶向发力,紧盯那些影响群众生活质量、直接危害身心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出重拳、下猛药,务求速效、长效。坚决不能回避矛盾、绕着问题走,要以动真碰硬的决心和一抓到底的韧劲,把民生痛点变成环境治理的发力点。一是打赢蓝天保卫关键战役。持续深入开展空气质量提升专项行动,狠抓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紧盯省控点周边微环境治理。特别要铁腕整治餐饮油烟扰民问题,对重点餐饮聚集区、居民楼下餐饮单位实施“网格化+智能化”监控体系,确保油烟净化设施高效稳定运行率达到95%以上,对违法违规排放行为坚持“零容忍”。二是根治“水患顽疾”提升水质。系统推进水环境治理,严格落实河湖长制责任。开展全区主干河道及所有乡镇级河道黑臭水体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建立问题台账,实施“一河一策”精准治理。加强工业污水、城镇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协同治理,尤其要加快补齐乡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强化水源地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三是着力消除刺鼻异味困扰。针对化工园区及周边异味扰民这一老大难问题,必须拿出超常规举措,强力推进化工园区异味综合治理攻坚计划,督促园区内企业加快实施高效异味治理设备升级改造或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源头替代。严格化工企业“绿色化改造升级”标准,设定阶段性目标,倒逼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提升清洁生产水平。探索建立园区边界污染物质谱指纹库,实现精准溯源、靶向执法,显著降低异味投诉率。四是分类整治城乡人居痛点。坚持城乡一体推进,深入开展“三部四沿五旁”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聚焦城郊结合部、镇街结合部、村庄结合部,沿铁路、公路、河道、重要节点,宅旁、路旁、水旁、田旁、村旁)。重点治理城乡垃圾乱堆乱放、露天焚烧、黑臭小微水体、私搭乱建、乱贴乱画等问题,提升城乡环境面貌。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三大革命”。
---此处隐藏2735字,下载后查看---
四、融入发展全局,以绿色转型推动产业质效提升
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并指出,“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绿色发展不仅是约束,更是机遇,是转型升级的突破口。要将生态环保要求作为产业发展的“金标准”和“硬杠杠”,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大局,以生态环境约束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打造绿色产业新优势。一是严把产业项目“生态准入关”。在招商引资前端就要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提高项目准入门槛,突出项目“含绿量”评估。对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坚决说不。健全项目环保联合预审评估机制,将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强度、环境风险等作为项目落地的前置条件,确保新上项目符合绿色低碳发展导向。二是着力推动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制定和实施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升级专项计划,引导和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装备,实施节能降碳改造。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大宗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降低单位产出资源消耗和环境负荷。三是积极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态修复、绿色服务等新兴产业,将其作为我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依托现有的生态修复项目,探索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康养等“生态+”产业模式。鼓励企业开展绿色产品认证、绿色工厂创建,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品牌附加值。四是高质量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坚持规划引领,尊重自然规律,在工程实施中更加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景观协调性。特别要建立健全项目建后管护机制,对已完成的修复项目定期开展“回头看”,重点核查植被长势、水土保持、设施维护、安全隐患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坚决防止“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恶性循环,确保生态修复成果真正得以巩固。
五、压实责任链条,以刚性制度保障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再好的蓝图、再硬的措施,不落实就等于零。必须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职责清晰、贯通有力的责任体系,强化督查考核问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真正让各项制度“长牙带电”。一是强化领导干部“一线工作法”。严格执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要真正扑下身子、深入基层一线,坚持“四不两直”方式常态化开展督查调研,现场办公研究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和群众环境信访难题。必须做到“眼里有活、手中有招”,亲自协调、亲自督办,打通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二是深化问题排查与系统治理。由区攻坚办牵头,联合区生态环境局等部门,立即着手对近三年来我区各类环境信访举报件、上级督察反馈问题、媒体曝光问题及自查发现的环境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建立台账、分类管理。深挖问题根源,找准制度漏洞和管理短板,举一反三,做到整改一个问题、堵塞一类漏洞、完善一套制度。三是建立常态化“回头看”预警机制。在问题整改基础上,建立覆盖全区、定期开展的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成效“回头看”机制,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区攻坚办和生态环境局要承担起责任,深入研究生态环境变化的季节性、周期性规律以及辖区内主要产业的生产周期特点,定期进行前瞻性工作提醒预警,对关键时间节点的环境风险,提前制定防控预案并部署落实。四是健全考核激励与严肃问责体系。完善并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环境更美生态更优”行动任务完成情况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提高权重。对工作实绩突出、环境改善显著的镇街、部门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履职不力、未完成任务、责任区内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甚至引发重大环境事件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责问责。
同志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做好这项工作,体现的是政治担当,考验的是为民情怀,彰显的是能力水平。希望大家切实从思想深处警醒起来,把今天的会议精神带回去,把自己肩负的责任扛起来,迅速行动、真抓实干,以钉钉子精神把每一项部署落细落实,把每一个问题改彻底改到位。全区上下要同心同向、奋力拼搏,以生态环境保护的扎实成效,为我区走好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奠定最坚实的绿色基底,向全区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