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财政支持科技强省建设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5-07 来源:网友投稿

一是严格落实科技投入“只增不减”要求,对科技创新予以重点保障。2024年,xx省级部门新增科技专项资金2.6亿元,重点用于支持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开展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加快推进重大成果落地转化。二是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监测机制,积极引导市县投入。2023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达到134.18亿元,较上年增长22.23%,超过同期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近16个百分点,为推动形成全域科技创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二)健全科创融资生态体系

一是瞄准科技型企业早期市场融资需求,充分发挥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支持科技创新作用,累计发起设立子基金42只、参股国家级基金2只,总规模超过千亿元,初步形成全生态链股权投资体系。二是运用风险补偿方式,依托8亿元省级中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开发“工信贷”“秦科贷”等金融产品,累计发放贷款685亿元,为超过1万家科技型企业缓解融资难题。

(三)全力深化推广“三项改革”一是健全支持政策,主动靠前发力,出台《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工作指引》,明确登记管理、分级决策等程序,全省201家单位的10万项成果实现单列管理。二是持续拓宽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推动全省3万余项成果走向市场转化。三是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累计下达1亿元支持开展“三项改革”综合试点,推广“以演代评”支持机制,引导科技人员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572家,逐步探索形成具有xx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此处隐藏4423字,下载后查看---

一是实现战略科创平台建设突破。超前布局谋划,培育攻坚硬核力量,支持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转化医学设施、先进阿秒光源等国家重大科技设施和先进稀有金属材料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通过“一事一议”方式足额落实省级与市县配套资金。健全新型实验室体系,加快空天动力、含能材料、能源、旱区农业、新材料xx实验室建设,积极融入国家实验室“核心+基地网络”体系,以奖代补持续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更大范围释放创新效能。

二是实现场景驱动产业创新突破。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场景,支持强化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超导材料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场景,支持在光子、氢能、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集成果转化、业态策源、场景应用于一体的新兴、未来产业聚集区,真正把“应用场景”转化为“发展前景”,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三是实现全面深化“三项改革”突破。持续推动改革“拓面”,强化财政、科技、审计等部门联动,支持拓展省属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改革单位范围。加速推动改革“提质”,健全财政资金支持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探索推广“先投后股、拨投结合、以演代评”等财政支持新模式,吸引更多中小微企业承接成果转化。探索推动改革“增效”,完善科技成果国有资产管理方式,试点推行“赋权+约定收益”等机制,推动成果转得更多、更快、更安全。

四是实现科技领军企业培育突破。构建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企业加快补足研发设计、设施设备、场景应用等方面短板。强化企业研发投入支持力度,用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研发投入增量奖补等政策工具,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持续强化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支持企业牵头布局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研发力量向企业延伸,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五是实现创新人才高地建设突破。优化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模式,完善持续追踪支持机制,支持拔尖人才牵头组建创新团队,承接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组建创新平台,形成“热带雨林”创新生态。聚焦科学前沿,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以高水平创新平台为依托,支持培养一批跨学科、跨单位的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健全高校聘、企业用、政府助的“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机制,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引导更多有意愿、有条件的科技人才成长为创新型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