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极大地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人民特质,彰显了大国领袖深厚的人民情怀。这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锚定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深刻认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
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GCD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定性的话,是管总、管根本的,是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的根本点。
(一)中国GCD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核心,从政党性质上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国GCD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最高政治原则。党的领导不仅直接关系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和最终成败,也直接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中国GCD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宗旨决定了其领导的现代化必须始终关心人民生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党矢志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决定了其领导的现代化必须始终关注人民幸福,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党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一理想决定了其领导的现代化必须始终为人民谋利益,着力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这一路线观点决定了其领导的现代化必须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总之,中国GCD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政党,由其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以民生为大。
(二)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根基,从制度性质上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思想保障。中国GCD是人民的政党,为人民谋福祉是党矢志不渝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GCD领导,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至上,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价值取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制度保障。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巨大的物质保障。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促进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基本准绳。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规定,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具体化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着力增进民生福祉,致力于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
---此处隐藏4042字,下载后查看---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最大”是价值取向,更是实践要求。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一)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物质生活富裕夯实根基。积极实施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中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形式,激发人民对高品质精神生活的追求,提高人民精神文化参与度,着力满足人民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并重协调、良性循环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加快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二)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总书记强调:“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民生底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为此,必须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产生的现实需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和急难愁盼问题,从最具体的民生发力,从最突出的问题突破。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切实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着力提高就业质量,将高质量就业和充分就业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完善就业优先、就业平等、以创业促就业政策保障体系,健全劳动法律法规,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人民群众充分就业和安居乐业。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鼓励勤劳致富,努力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健全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完善综合型社会救助制度,兜牢民生底线。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实现医保、医疗、医药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
(三)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守住底线”,就是坚持“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基本原则,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的网底,形成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突出重点”,就是民生建设要抓住重点群体、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精准施策,有的放矢,不能让一个群众落下、不能让一个地区落下、不能让一个民族落下。“完善制度”,就是要进一步完善教育、就业、收入、医疗、住房、社保等民生方面的制度,特别是收入分配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更加普惠、公平、可持续的民生制度体系。“引导预期”,就是在社会中营造“勤劳致富”、“致富光荣”的舆论环境,形成保障水平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合理认识。
(四)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民生建设要从中国国情出发,既要尽力做好并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需求,又要遵循客观规律和实际能力,切忌好高骛远、弄虚作假。民生建设既要按轻重缓急循序推进,又要常抓不懈长久坚持下去,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得到更多、更持久的实惠。民生建设既要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每名群众都参与到民生建设中来,又要牢牢坚持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民生成果。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注重公平,将民生资源向农村、西部和弱势群体倾斜,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民生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