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5-08 来源:网友投稿

为进一步推动全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切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区人大常委会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2024年一个重要工作议题开展调研。今年以来,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X副主任的带领下,先后到X、X、X、X、X、X等乡镇(街道)座谈走访,听取乡镇(街道)、部门及群众意见,了解当前工作推动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并经区X届人大常委会第X次主任会议研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工作取得的成效

2020年,我区75个市级贫困村、5.5万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1年以来,区政府按照党中央“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决定”,加大易返贫致贫困难群众动态监测帮扶力度,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持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领导高度重视,责任落实到位。一是加强了工作领导。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区委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区委副书记、区长为第一副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90余次,召开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会议19次、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3次,常态化研究部署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二是压实工作责任。制定印发《X区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具体措施》和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就业、产业成果巩固专项方案,落实市管领导、帮扶集团、乡镇街道、驻村工作队及帮扶干部责任。组建90支驻乡驻村工作队,落实5362名机关事业干部对1.59万户脱贫户和1868户监测户开展帮扶。三是强化工作考核。将有效衔接工作纳入全区综合目标考核和“赛马比拼”重点工作,对考核排名靠后的乡镇(街道)进行警示约谈。不断建立健全常态化督查指导机制,加大问题整改力度,推动巩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更大成果。X区在2023年全国脱贫县加快发展案例交流现场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二)落实保障措施,防止规模性返贫。一是建立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确保监测户“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应消尽消”。区政府制定了《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闭环管理方案》,坚持每月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排查,半年1次问题“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对监测户落实了“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全区累计识别动态监测1868户5718人,累计消除返贫致贫风险户638户1949人。二是强化医疗服务。全区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数达13.8万人,资助脱贫户及监测户医疗费用共计388.13万元。三是加大危旧房改造力度。2021年以来,通过乡镇排查、户申请、村评议、乡镇审核、区住建委审批、农户改造等程序,共投入农村危房改造资金1663万元,对全区853户农村危房实施了改造。四是强化稳岗就业。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开发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公益性岗位2919人,建立农民工对口就业帮扶机制,有序引导脱贫人口外出务工20815人,培育扶贫车间13个,吸纳脱贫人口就业136人。

(三)狠抓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一是抓保耕稳粮。全区改造实施高标准农田2.66万亩,粮食种植面积达到73.3万亩、产量19.2万吨。二是抓产业促收。制定了《特色产业培育实施方案》,确立了“一主两辅多元”农业产业发展模式。通过落实1313万到户产业发展补助资金,投入5101万元实施产业项目59个,对2047户农户发放小额信贷9457万元等方式,全区发展特色产业27.56万亩,新增“50+2”山羊153组,年出栏山羊21万只,中蜂保有量15.23万群,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300余家,建成高山番茄谷智慧工厂,培育农业龙头企业76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3.5亿元,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持续升级,培育乡村旅游接待户4000余户,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1350人次,综合收入28.41亿元。三是抓资产盘活。每年落实中央财政专项资金600余万元,实施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全区185个村集体经济组织资源、资产、资金盘活,经营性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

---此处隐藏4882字,下载后查看---

(二)持续壮大乡土特色产业。一是因地制宜发展乡土特色产业。要根据当地气候、土地、水利、种质资源等要素,合理确定乡土特色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乡土特色产业质量。围绕“稳粮兴薯、稳猪兴羊、稳茶兴笋、稳果兴旅、稳菜兴蜂”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一批具有X特色的产业强镇。二是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支持农产品初级加工、交易市场、预冷烘干、储藏保鲜、鲜切包装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培育一批红薯、粮油、蔬菜、山羊、竹笋、茶叶等全产业链农业龙头加工企业,推动乡村工厂、生产车间、特色食品、手工制造、绿色建材等加工制造发展。三是不断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批发市场建设发展,利用“互联网+”开辟直播电商销售市场,积极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园区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加快发展。

(三)持续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资金投入。通过财政资金投入、加强与企业合作、引入社会资本等多种方式,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保障力度。同时要加大完工项目资金兑现力度,提高基层组织乡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围绕农村老旧房改造、厕所革命、垃圾清运、污水处理、畜禽粪污循环利用及农药包装物、农膜回收利用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和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三是加大农村道路、饮水、用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和改造提升力度,不断完善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发展质量。

(四)持续强化乡村基层治理。一是加大普法力度,提高村级法律顾问服务水平,增强各级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教育广大群众学法、知法、守法、尊法。二是区、乡、村三级联动,迭代升级“四议两公开”,不断推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议事、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水平提高,进一步增强村规民约的约束力。三是持续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文化下乡质量,推动光纤电视联网入户,不断丰富群众生活,满足群众精神需要。

(五)持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一是坚持农村土地承包权不动摇,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集中流转、连片经营模式,开展农户连片经营自种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连片经营租种区规模产业发展试点。二是建立农村撂荒地托管制度,加大流转备案规范管理,盘活农村土地经营权。三是加大农村经营型人才培养,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承接重庆食品、农产品加工,培育一批农业“土特产”知名品牌。四是培育一批家庭农场主,发展一批专业合作社,壮大一批龙头企业。五是支持农村集体经济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资源资产租赁服务、入股分红发展实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六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扩大主要粮食作物、畜牧、乡土特色产业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覆盖面,降低农业投入风险,提高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