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发言

更新时间:2025-08 来源:网友投稿

一、把握历史新方位,筑牢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思想根基

正如总书记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必须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入存量提质的新发展阶段,我们深刻认识到:思想破冰是行动突围的前提,必须聚焦“三个根本性转变”深化理解。

(一)强化战略领航,校准城市发展坐标。准确把握“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的转变逻辑。城市发展已进入全生命周期管理新阶段,必须以系统思维破解“重建设轻治理、重速度轻质量”的路径依赖。深刻理解“城市有机生命体”的重要论断,将城市更新作为焕发老城活力的战略支点,坚决摒弃大拆大建模式,着力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明水秀的发展新格局。当前重点要破除GDP导向的惯性思维,将历史文化传承度、公共服务满意度、生态环境优美度纳入核心评价体系。

(二)深化价值认同,坚守人民城市立场。深刻践行“从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的核心理念。始终牢记总书记“城市的核心是人”的谆谆教诲,把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逻辑起点。重点破解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社区治理精准化不足等民生痛点,把全龄友好理念融入城市基因,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快办”迭代升级,切实解决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等关键诉求。

---此处隐藏2110字,下载后查看---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遵循总书记“像绣花一样精细”的指示要求,重点完善三大机制:

(一)构建高效协同的领导体制。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机制。成立县委城市工作委员会,建立“月调度、季督查、年考评”推进体系;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评估办法,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健全重大城建项目联合决策机制,杜绝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二是创新要素保障模式。设立城市更新专项基金,推广PPP、REITs等融资模式;建立低效用地盘活“负面清单”,探索土地复合利用制度;编制城市发展机会清单,引导社会资本精准投入。三是完善监督考评体系。构建“群众满意度+发展质量指数”双轨评价模型;建立领导干部城市规划建设履职档案;实行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踪审计,筑牢廉洁安全防线。

(二)打造智慧赋能的治理体系。一是夯实数字底座支撑。建成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实现“地楼人事物情”一图统管;布局物联感知终端网络,完善城市运行体征指标体系;建设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保障数据全链条安全。二是重构业务流程机制。打造“一网统管”指挥平台,实现跨部门事件智能派单;推广“网格+”治理模式,建立“吹哨报到”快速响应机制;开发“城市码”应用场景,推行电子证照互通互认。三是创新社会参与渠道。推出“城市合伙人”计划,培育社区规划师队伍;推广“居民议事厅”协商平台,完善民生实事票决制;建设数字孪生社区实验室,提升需求感知精准度。

(三)锻造善作善成的干部队伍。一是提升专业能力素养。实施城建干部“三年轮训计划”,建立城市规划建设专家智库;开展治理能力“大比武”活动,打造懂城市、会治理的复合型队伍;实行年轻干部重点项目挂职制,在攻坚一线墩苗成长。二是健全正向激励机制。设立城市创新“揭榜挂帅”制度,出台容错纠错实施细则;建立“即时记功”表彰机制,选树担当作为先进典型;优化职务职级并行政策,拓展基层干部晋升通道。三是涵养务实工作作风。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开展“马路办公”专项行动;建立领导干部包联社区机制,实施民生诉求首接负责制;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力戒过度留痕问题。

同志们,城市承载着万千百姓的安居梦想,肩负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将总书记的嘱托转化为XX大地的生动实践。始终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未来、以工匠精神雕琢城市肌理、以人民情怀温暖城市家园,奋力书写“让城市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的时代答卷,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标杆城市贡献XX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