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动摇D的执政根基。去年,我县查处的某镇违规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宴请案件中,涉事干部在推杯换盏间为企业违规审批开了“绿灯”,最终导致群众反映强烈的环保问题久拖不决。这警示我们,酒杯里装的是酒,倒出来的可能是权力寻租的“毒药”。群众看D风政风,往往就从一顿饭、一杯酒这些具体事入手,一旦觉得干部“吃拿卡要”,D群干群关系的“堤坝”就会出现裂缝。
二是破坏公平正义环境。上个月审计部门通报,某县直单位以“调研座谈”名义组织的12场吃喝活动中,有8场涉及项目招标企业。这种“酒桌办公”实质是用吃喝代替程序、用人情代替制度,让公平竞争沦为“关系比拼”。长此以往,只会让实干者寒心、让钻营者得利,损害的是全县发展的“元气”。
三是腐蚀干部队伍肌体。翻阅近三年我县D纪处分档案,因违规吃喝逐步滑向腐败深渊的干部占比达34%。某局原局长从接受一次“朋友聚会”开始,逐步演变为收受高档烟酒、插手工程招标,最终被移送司法机关。事实证明,违规吃喝就是干部腐化堕落的“温床”,今天的“小饭局”可能就是明天的“大陷阱”。
二、深入剖析问题根源,找准整治“突破口”
---此处隐藏1063字,下载后查看---
从文化层面看,“无酒不成席”的陋习尚未根除。一些干部把“能喝会劝”当作“社交能力”,把“不醉不归”视为“真情实意”。甚至有年轻干部反映,刚入职时被“前辈”教导“不会喝酒办不成事”,这种庸俗的酒桌文化,对干部队伍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侵蚀不容忽视。
三、坚持标本兼治,打好整治“组合拳”
整治违规吃喝必须出硬招、下猛药,推动形成“不敢吃、不能吃、不想吃”的长效机制。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构建全链条监督网络。在现有监督体系基础上,实施“三查联动”:纪检监察机关开展“点穴式”督查,每月选取2个重点单位、5个餐饮场所进行突击检查;财政、审计部门开展“数据穿透式”核查,对公务消费发票与业务往来进行大数据比对;发动群众开展“随手拍”监督,通过“清廉XX”公众号受理举报,查实后给予举报人话费奖励。今年以来,已通过该机制发现异常消费线索17条,立案查处5起。
二是完善制度刚性约束。重点修订三项制度:《公务接待负面清单》明确禁止“矿泉水瓶装酒”“土特产伪装食材”等12种隐形行为;《私人宴请报备制度》要求副科级以上干部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前,必须向纪委监委报备时间、地点、参与人员;《餐饮场所联动监管办法》联合市监、税务部门建立“违规吃喝重点场所”黑名单,对多次接待违规人员的商户实施行业惩戒。三是深化作风建设。开展“三个一”活动:每月组织一次“以案说纪”警示教育,用本县查处的典型案例制作《酒桌陷阱》系列短片;每季度举办一次“清廉家风”分享会,让干部家属算好“家庭廉政账”;在全县推行“无酒办公”模式,政府机关食堂公务接待一律提供茶水,倡导商务活动“以茶代酒”。目前,已有87个县直单位、12个乡镇全部落实“无酒食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