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科学划分“三级网格”,实现治理无盲区。x村党总支建立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党小组(网格片区)-党员中心户(网格支点)为基本框架的三级治理体系,党总支作为一个网格,划分x个片区,x位党员为中心户,构建了“中心户发现、片区上报、网格处置、群众评议”的网格治理闭环运行机制,两年来累计解决矛盾纠纷x起。
二是建强“1+N”网格队伍,凝聚治理合力。推行“1名党员网格员+N名群众志愿者”队伍模式:从村“两委”干部、党员、退役军人、乡贤中选拔X名骨干担任专职网格员,明确政策宣传、矛盾调解、隐患排查、便民服务等6项职责;吸纳X名村民代表、致富能手、巾帼志愿者组建“网格帮帮团”,开展“敲门行动”“庭院议事”,今年以来累计走访群众X余次,收集诉求建议X条,解决邻里纠纷、环境整治等问题X件。三是完善“网格议事”机制,打通闭环管理。建立“网格收集—支部研判—分类处置—跟踪反馈”工作闭环:网格员每日通过“民情日记本”记录群众需求,由村党支部牵头对接镇直部门、社会组织联动解决。例如,针对第三网格群众反映的“灌溉水渠堵塞”问题,网格党小组3天内组织党员群众X人清淤X米,保障了X亩农田灌溉。“多亏村里调解,不然我们两组还得闹矛盾!”姚家组村小组长李大爷说。去年三伏天,x组村民因缺水欲在连家组所属的山上打井,x组村民坚决反对,双方甚至发生了肢体冲突。经过网格上报,村党总支立即介入,召集双方代表协商,从情、理、法多角度做思想工作,最终达成共识,妥善解决纠纷,也疏通了两组村民的心结。
二、党员沉下去强善治“服务”
始终把党员作为乡村治理的“主力军”,推动党员“亮身份、践承诺、解民忧”,让“红色身影”活跃在田间地头、群众身边,以“服务温度”提升“治理效度”。
---此处隐藏1534字,下载后查看---
坚持“文化润村、文明兴村”,以党建引领乡风文明建设,通过“阵地赋能、活动聚能、榜样引领”,让文明新风“飞入寻常百姓家”,凝聚共建共治共享的思想共识。
一是建强“红色阵地”,打造精神“加油站”。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资源,打造“15分钟文化服务圈”,每月开展“主题党日+理论学习”“百姓名嘴说政策”活动X场次,开设“农技夜校”,邀请农业专家、党员致富带头人讲授种植技术,培训群众X余人次,组建“文艺轻骑兵”,用快板、小品等形式宣传移风易俗、反诈防骗知识,受教育群众超X人次。
二是深化“文明创建”,培育治理“软环境”。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等内容纳入其中,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由党员担任会长“以前办场婚宴光酒席就要花两三万,还得摆三天流水席,如今可大不一样喽!”刚办完儿子婚礼的庄婶笑着算起账:“红白理事会统一操办,每桌成本不到x块,整个婚礼省了小两万元!”两年来,xx村的红白理事会已为村民集中操办婚丧嫁娶x场,制定《文明办事十项标准》,将宴席规模控制在x桌内,烟酒费用降低x%,惠及x余户家庭。这背后是村党总支打出的一套移风易俗“组合拳”——组建“一会一队”(红白理事会+移风易俗劝导队),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写入村规民约,开展“文明户”“最美家庭”“好媳妇”等创评活动,引导村民传承家风家训、践行村规民约、主动移风易俗,村里的xx夫妇更是获得了全省“不要彩礼好岳父母”荣誉称号。
三是激活“乡贤力量”,画好共治“同心圆”。发挥乡贤“亲缘、人缘、地缘”优势,组建“乡贤议事会”,邀请退休干部、企业家、文化能人等X人参与乡村治理。乡贤张XX牵头成立“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学生X名,企业家乡贤李XX捐赠X万元修建村内文化广场,增设健身器材X套,老教师乡贤王XX编写《XX村史》《家风故事集》,用身边人、
下一步,XX村党支部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创新,聚焦“网格更精细、服务更精准、乡风更文明”目标,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激发党员活力、凝聚群众合力,努力打造“党建强、治理优、百姓富、乡村美”的新时代乡村治理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