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表现:组织学习时存在“念文件、划重点”的形式化现象,内容停留在政策条文层面。如在3月乡村振兴专题学习中,部分干部机械朗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原文,未结合本乡镇产业发展实际分析问题,学习笔记多为摘抄,少见“如何推动特色种植产业升级”等实操性思考。讨论环节发言多重复文件表述,缺乏个人见解。
整改措施:建立“政策+实践”研讨制度,要求每次学习结合本乡镇街道重点工作(如基层治理、防汛救灾)开展讨论,撰写包含具体工作建议的心得体会,每季度组织学习成果交流会。
2.参与学习教育积极性不高,存在应付心理
具体表现:部分干部将学习视为“额外任务”,存在“签到后干私活”的现象。4月初的基层党建学习会上,发现个别同志边听会边处理自家农产品销售信息,学习材料未翻阅,会后被问及“如何加强村党支部凝聚力”时回答模糊。有干部抱怨“天天报表、下村,哪有时间学这些”。
---此处隐藏5893字,下载后查看---
具体表现:对发现的问题“就事论事”,未建立长效机制。如某村因“财务公开不及时”被投诉后,仅临时张贴1次账目,未形成“每月定期公开”制度,3个月后再次被投诉。
整改措施:建立“问题整改数据库”,对同类问题(如公开不及时、审批效率低)梳理共性原因,制定《村级事务规范化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防范反复发生。
5.责任追究意识不够强,震慑效果发挥不充分
具体表现:对“履职不到位”追责偏软。某驻村干部因“未及时排查地质灾害点”导致汛期房屋受损,仅作“书面检查”,未与评先评优挂钩,其他干部认为“干好干坏一个样”。
整改措施:严格执行《中国GCD问责条例》,对失职失责行为“既追究当事人责任,也追究领导责任”,通报典型案例,明确“问责结果与晋升、待遇直接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