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内容是否存在“碎片化”,未系统覆盖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核心要求?部分单位仅零散学习领导讲话摘要,未组织研读中央八项规定全文、《中国GCD纪律处分条例》中相关条款,导致党员对“禁止违规收送礼品礼金”“公务接待标准”等具体要求掌握模糊。例如,某基层单位在学习中仅播放10分钟解读视频,未开展原文学习,后续检查中发现3名干部不清楚“公务用车使用范围”。
2.研讨是否流于形式,未结合岗位实际查摆潜在风险?一些部门研讨时“照本宣科”,缺乏结合岗位职责的深度分析。如某窗口单位在研讨中仅泛谈“服务群众”,未针对“一次性告知不到位可能引发的吃拿卡要风险”“群众赠送土特产如何规范拒绝”等具体场景展开讨论,导致后续出现1起工作人员接受管理服务对象茶叶的问题。
3.学习是否覆盖所有层级,存在“上热下冷”现象?部分单位学习教育仅停留在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层面,对基层一线人员覆盖不足。例如,某国企在“回头看”中发现,总部机关开展了5次学习,而下属车间仅开展1次,且参与人员不足60%,多名一线职工对“违规操办婚丧喜庆”的界定标准完全不了解。4.是否存在“学用脱节”,学习成果未转化为具体措施?一些单位学习后未制定针对性改进举措,导致问题反复出现。如某县区在学习中强调“精简会议”,但未结合实际制定“会议审批流程”“时长限制”等具体办法,3个月内仍召开了12次可合并的业务会议,与学习要求脱节。
5.学习效果评估是否缺位,未通过测试等方式检验成效?多数单位未建立学习效果评估机制,仅以“签到表”“会议记录”作为完成依据。例如,某市直部门在“回头看”中对20名干部进行突击测试,发现11人不能准确回答“中央八项规定出台时间”“违规发放津贴补贴的具体表现”等基础问题,暴露出学习浮于表面。
二、查摆问题方面(5个)
---此处隐藏2446字,下载后查看---
四、开门教育方面(5个)
16.是否公开学习教育进展,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多数单位未将“回头看”的学习计划、整改清单等向群众公开,导致监督渠道不畅。例如,某乡镇在“回头看”中开展了多项整改,但未通过政务公开栏、AAA公众号等平台公示,群众对“违规收费问题是否解决”“低保发放是否规范”等不知情,满意度调查显示仅有28%的群众了解此次活动。
17.征求意见是否“走过场”,未真正倾听群众呼声?一些单位征求意见时仅发放纸质问卷,且设置在机关大厅,普通群众难以接触。如某社区服务中心在征求意见时,仅向办事群众发放50份问卷,未深入小区走访,导致遗漏“工作人员上班时间刷短视频”“对老年人态度生硬”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18.是否存在“怕揭短”心理,对群众反映问题处理不及时?个别单位对群众举报的问题“捂盖子”,处理不及时或敷衍了事。例如,某单位收到群众举报“某科长接受宴请”,但未开展核查,仅以“没有证据”为由搁置,3个月后该科长再次因同类问题被查处,造成不良影响。
19.开门整改是否有实效,整改结果未向群众反馈?部分单位对群众提出的问题整改后,未及时反馈结果,导致群众参与感不强。如某医院在“回头看”中收到群众“挂号排队时间长”的建议,虽增设了2个窗口,但未通过公告、电话等方式告知提议群众,群众仍认为“问题未解决”,后续投诉率未下降。
20.是否拓宽监督渠道,对新媒体平台留言回应滞后?一些单位未利用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收集意见,对网民留言回应不及时。例如,某县在“回头看”期间,有网民在抖音反映“某景区乱收费”,但该县未安排专人监测,5天后才发现并处理,此时该视频已获赞1.2万,造成负面舆情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