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基层执法队伍能力提升路径的思考(精品)

更新时间:2025-08 来源:网友投稿

基层行政执法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法律法规得以实施、政策方针得以落地、社会公平正义得以彰显的“最后一公里”。提升基层执法队伍的能力与水平,不仅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更是优化营商环境、增进民生福祉、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当前,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更高期待,系统性地研究和探索基层执法队伍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构建一体化高效执法新格局

能力提升的首要路径在于顶层设计与结构优化。传统的“九龙治水”式执法模式,常导致职能交叉、多头执法、执法缺位等问题,严重掣肘基层治理效能。为此,必须通过深刻的体制机制变革,构建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一体化执法新格局。

首先,大力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是破解基层执法困局的根本之策。以XX省为代表的部分地区,作为全国“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国家试点,通过整合不同部门的执法职责、力量与资源,实现了“一支队伍管执法”的重大突破。其核心在于打破部门壁垒,将市场监管、城市管理、应急管理等多个领域的执法权限进行整合,组建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局。如XX县的做法所示,通过组建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并成立县行政执法调度中心,构建了县域行政执法的统一指挥中枢,有效推进了更大范围的跨领域、跨部门综合行政执法。XX市、XX市等地的实践也证明,“一支队伍管执法”模式通过精简执法队伍、明晰权责清单,显著提升了执法效能。

其次,推动执法重心下移与资源下沉,是激活基层治理活力的关键一环。长期以来,乡镇(街道)一级普遍存在“看得见、管不着”的治理难题。破解这一难题,必须赋予基层更多的执法权限和资源保障。XX省多地将超过65%的执法人员下沉至基层一线,有的地区执法力量镇街下沉率高达75%以上,极大地充实了基层执法力量。XX县亦加强全县五个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通过设置综合执法队、选优配齐队长等方式,确保基层有职有权有能力。XX省XX市等地的经验表明,将司法所、派出所等驻乡镇站所力量适度整合到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队,能有效提升基层快速反应和现场处置能力。

再者,健全执法协作配合机制,是保障新体制顺畅运行的必要条件。改革并非简单的机构合并,而应是职能的有机衔接与流程的再造。XX县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率先建立了县乡二级综合行政执法协作配合、县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与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执法协作配合、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与县级部门派驻机构执法统筹指挥等多项协调配合工作机制。这有效理顺了跨部门综合执法与业务主管部门的职责关系,确保了行政管理职能与行政执法职能的无缝衔接,避免了“改了之后没人管”的现象。

---此处隐藏3332字,下载后查看---

执法不仅是冰冷的法律适用,更体现着国家治理的智慧与温度。执法能力的最高境界,是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这就要求执法队伍在理念层面进行深刻革新,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首先,要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组织在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中的战斗堡垒作用。XX市的经验表明,通过组建综合执法队党支部,打造特色党建品牌,能够有效凝聚队伍、激发活力,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强大的执法能力和治理效能。

其次,要创新柔性执法与社会协同模式,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执法不应仅仅是处罚,更应是教育、引导和服务的结合。理论研究中提出的“情景剧式说服”策略,正是柔性执法理念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执法者通过共情和沟通来化解矛盾,实现案结事了。XX市某地打造的“商户自治联盟”、“非机动车长效管理队伍”等做法,则是社会协同治理的生动实践,通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治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最后,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法理念。正如XX市在相关座谈会中所强调的,要注重执法队伍形象,用创新思维开展工作。这意味着执法人员在履职过程中,要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多一些耐心解释,多一些换位思考,努力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全力推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最终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件执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崇高目标。

综上所述,提升新时代基层执法队伍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通过“体制机制重塑、专业素养淬炼、智慧科技赋能、监督体系优化、治理理念革新”这五大路径协同发力,方能打造出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基层执法队伍,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