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深刻认识人居环境整治的极端重要性
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福祉的“民心工程”。一段时间以来,全区上下闻令而动、尽锐出战,围绕“干净、整洁、有序”的基本目标,付出巨大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我们的镇村面貌有了新提升,通过“拆、建、改、栽、画”等一系列组合拳,累计拆除私搭乱建、残垣断壁20余处,清理各类垃圾废弃物超过1200多吨,整治河道沟渠,修复破损路面126公里,村庄“颜值”得到显著刷新。我们的生态基底有了新改善,自2022年以来,全区14个行政村积极推进绿化行动,累计植树超过1.2万棵,见缝插绿、拆违补绿,让绿色成为美丽家园最动人的底色。我们的群众生活有了新体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公共厕所、垃圾分类亭、停车场,困扰群众的“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变为现实。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线同志们的辛勤汗水,离不开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所有奋战在人居环境整治一线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慰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这些问题不解决,整治成果就难以巩固,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就会大打折扣。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四个不容忽视”上:一是思想认识的“温差”不容忽视。部分干部和群众对这项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存在“一阵风”思想,上面催一催,下面动一动,缺乏久久为功的恒心和韧劲。有的认为这是面子工程,是额外负担,没有真正将其摆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的核心位置。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是导致工作行动迟缓、标准不高的根源所在。二是工作进展的“落差”不容忽视。从刚才的通报情况看,各村(社区)之间工作进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有的村庄已经形成了示范效应,面貌焕然一新;但有的村庄依然停留在“扫干净”的初级阶段,甚至存在大量的卫生死角和盲区。这种不平衡的背后,反映的是责任落实的差距和工作力度的差距。三是长效机制的“短板”不容忽视。“重建轻管、重治轻养”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地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集中整治,但后续管理维护跟不上,导致垃圾乱倒、杂物乱堆等问题“一治再治、反复反弹”。缺乏常态化、制度化的长效管护机制,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四是群众参与的“堵点”不容忽视。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但目前“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比较普遍。宣传引导不够深入,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没有被充分激发,“门前四包”等制度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未能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同志们,人居环境整治不是一道可做可不做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必须答好、答出彩的“必答题”。这关系到我们的发展底色,关系到我们对人民的承诺。我们必须站在讲政治、惠民生、促发展的高度,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二、聚焦重点、精准发力,以“绣花功夫”推动整治工作提档升级
---此处隐藏3345字,下载后查看---
第一,要有“钉钉子”的精神。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千头万绪,来不得半点虚功。各级干部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推进。对定下来的事情,要雷厉风行、抓紧实施;对部署了的工作,要一竿子插到底,全程跟踪问效。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第二,要有“打硬仗”的作风。整治工作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越是这个时候,越考验我们的担当和作风。广大党员干部要敢于动真碰硬,对那些不配合、不支持甚至阻挠工作的行为,要敢于亮剑、坚决制止。要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不怕疲劳、不畏艰难,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坚决把这场硬仗打好、打赢。
第三,要有“一盘棋”的格局。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村庄的“独角戏”,而是全区上下的“大合唱”。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宣传部门要加强舆论引导,农业农村部门要抓好农村改厕和垃圾治理,住建部门要做好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指导,财政部门要做好资金保障。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推进工作的磅礴力量。
同志们,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梦想。让我们以此次会议为新起点,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善作善成,共同描绘我们*区天蓝、地绿、水清、村美、人和的崭新画卷,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