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XX区区委、区政府坚持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XX期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将发展风电产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县始终坚持以干部能力建设为抓手,以实绩考核为“指挥棒”,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包保推进、全程服务、量化考核的工作闭环,成功推动了总投资XX亿元的国家电投XXMW风电项目并网发电并签约引进了总投资XX亿元的XX一期50万千瓦风电项目形成了“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发展态势。这套以干部担当作为驱动产业发展的“XX模式”,为边疆地区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背景与成因
发展风电产业,是XX区立足时代大势、区域定位和自身禀赋,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战略抉择。这既是坚决贯彻上级决策部署的政治任务,也是破解自身发展瓶颈、激活内生动力的现实需要,更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必然选择。
(一)立足高远,把握战略机遇,将上级部署转化为行动自觉。党的XX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总书记亲临我省视察,明确要求XX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建好建强“三基地、一高地、一屏障”。省委第十三次党代会及后续系列全会,围绕沿边开发开放、构建“4567”现代产业体系等作出全面部署。XX区委深刻认识到,地处祖国北疆,必须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找准定位、展现作为。发展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不仅是建设“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要义,更是打造“国家重要能源及战略资源基地”的题中之义。为此,区委将风电项目确立为“一号工程”,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将上级的“任务书”变为XX的“施工图”,确保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在边陲末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因地制宜,破解发展瓶颈,将现实挑战转化为转型动力。XX区作为XX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经济结构较为单一,农业特别是大豆种植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的严格划定,传统工业项目发展空间受到极大制约。林地、草地审批政策的日益收紧,使得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面对“保生态”与“求发展”的双重压力,XX区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必须跳出传统思维定式,向绿色、低碳、高效的新兴产业要出路、要未来。风电项目占地主要为风机塔基和升压站,对林地、耕地影响较小,与我县生态功能区的定位高度契合,成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突破发展瓶颈的最优选择。
(三)发挥优势,释放资源潜能,将自然禀赋转化为竞争实力。XX区地处XX北麓,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极为丰富的“风资源宝藏”。我县风能资源具有风速高、风力持续时间长、风能品质优良的显著特点,年平均风速可达XX米/秒,可利用小时数超过XX小时,具备大规模开发风电的优越自然条件。特别是冬季高寒凝冻的恶劣天气,虽给施工带来挑战,但也为探索高寒地区风电建设运营积累了宝贵经验。区委、区政府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沉睡”的宝贵资源,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风吃风”的新发展理念,下定决心将看不见、摸不着的“风”,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和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高效转化。
---此处隐藏3238字,下载后查看---
XX区风电产业的成功实践,是新时代边疆地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其背后的经验与启示,对于其他地区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风电项目从谋划到落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策、资金、技术、土地、环境等方方面面。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区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有效整合全县资源,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实践证明,只有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才能在重大项目建设中破除壁垒、战胜挑战,确保项目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
(二)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是关键前提。面对传统发展路径受阻的困境,XX区没有固步自封、怨天尤人,而是以开阔的视野和敢为人先的勇气,在“绿水青山”中寻找“金山银山”,将高寒气候的挑战转化为寒地风电技术的探索机遇。从创新“集中审批会”到实施“保姆式”服务,一系列工作机制的创新,本质上是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这启示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最大的障碍往往是思想的禁锢,只有敢于打破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才能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
(三)坚持实干担当、善作善成是成功之要。项目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XX风电项目的成功,离不开一支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干部队伍。从包保领导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到专班干部日夜坚守、精诚服务,正是这种“钉钉子”的精神和“马上就办”的作风,才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深刻启示我们,事业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必须建立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让担当作为者有舞台、有荣誉、有奔头,让“躺平”者无市场、无位置,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队伍的创造力和战斗力。
(四)坚持科学考核、结果导向是核心动力。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绩考核体系,是推动干部担当作为的“指挥棒”和“风向标”。XX区将项目建设的硬指标与干部考核评价直接挂钩,以量化的数据、实在的成效、企业的口碑来衡量干部的工作优劣,真正考出了压力、考出了动力、考出了实绩。这启示我们,干部考核必须摒弃“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模式,突出“绩”与“效”的导向,将考核结果与干部“上、下、管、育”全链条联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性循环,从而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