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市是我省的农产品主产区,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分布广,种类多。全市农作物秸秆主要为水稻、玉米、大豆、棉花、薯类、油菜、花生等。据统计,2022年全市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224.11万亩,秸秆年产理论资源量71.19万吨,可收集资源量52.15万吨。在我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开展中,好的做法有:一是加强了组织领导。市、镇、村三级均成立了组织机构和禁烧工作指挥部,制订了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和综合利用方案。市指挥部多次进行了调试,明确了镇街道(中心)承担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综合利用专项行动的责任主体;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工作任务,切实履行好各自职责;完善了巡查督查制度、特别管控制度、部门联动机制、工作通报制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黑名单”制度、考核奖惩机制等等。制订了《X市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考核办法》,秸秆禁烧长效管理机制已逐步形成。二是强化了监管工作。一方面是强化了宣传。通过融媒体、天气预报短信、X发布、循环播放宣传音频、“村村响”等平台发布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要求和法律规定,在主要交通干线、集镇制作固定墙体永久宣传牌,在主要路口、重要路段、村民聚集点均张贴悬挂横幅标语。另一方面是强化了监督。市纪委、市农业农村局、公安局系统,各镇、各村,加大巡查力度,甚至于所有镇村24值班蹲守,对村民进行引导劝解,发现火点进行扑灭。同时,镇采取了秸秆禁烧的奖罚措施。特护期我市秸秆禁烧未出现大的问题。三是形成了利用规模。我市打造以秸秆肥料化利用为主,燃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为辅的“一主四辅”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产业化格局初具规模。全市旋耕机、翻转犁、免耕播种机等秸秆还田机械550台套,从事秸秆还田的农机合作社等主体69个,从事秸秆收储运的站点12个,市域内秸秆收集、打捆机械保有量108台套。全市有从事秸秆加工利用的合作社、企业等主体13个,形成了饲料化、原料化利用的冯鑫水稻专业合作社、燃料化利用的湖南达能新能源有限公司、饲料化利用的X市鑫达林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
二、存在的问题
调研组通过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发现了我市在秸秆禁烧、资源化综合利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1、秸秆焚烧屡禁不止。在X镇、X镇实地调研中,稻田里还残存着焚烧秸秆后的黑灰。由于长期以来的耕作传统,农民群众在观念里还认同“刀耕火种”。目前,我市还未形成完善的秸秆回收利用的产业链,没有专项资金补贴,秸秆大多数靠农民自己买单,农民想省钱,一把火烧之。在座谈中,大多数人民群众对秸秆禁烧工作持反对意见,认为政府这样强制性做法,过分注重堵,引起了农民的不满、抵触甚至于敌对情绪,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干群关系。
---此处隐藏3147字,下载后查看---
一是明确责任主体,强化工作责任。明确各镇、办事处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责任主体各镇要“疏”“堵”结合,“以禁促用,以用促禁”。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千方百计建立秸秆收储中心,协调引导农户与农机手、农机合作社、养殖户、秸秆收储加工中心签订合同。
二是出台奖励措施,促进综合利用。1.政府对秸秆收储中心给予奖励。激发秸秆利用企业主体活力,推动农作物秸秆捡拾打捆和综合利用,探索可推广、可持续的秸秆综合利用高新技术路线、模式和机制。2.继续对秸秆粉切碎装置给予补助。对安装并在下田作业时正常使用的,符合要求的秸秆粉碎装置,经镇、村和市农机服务中心核实后,每台给予一定的补助。鼓励推广使用秸秆捡拾打捆机,对购买和使用者给予一定的补助3.鼓励引导秸秆饲料加工企业和养殖户利用微贮、黄贮和氨化等技术制作秸秆饲料发展养殖业。4.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并予以财政引导支持。5.做好机械设备改良工作。增加政府投入,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制造适合我市水田的收割、打捆等机械设备。
三是典型示范,整体推进。指导和鼓励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业经营,构建服务支撑体系,强化培训指导,推广先进成熟技术和典型模式应用,促进收储加工一体化发展,打造示范样板,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推进全市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四是政策引导,市场运作。通过政府培育环境、政策引导支持,多引进秸秆加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激发秸秆离田.加工利用、销售等环节市场主体活力,打通利益链,形成产业链,调动全社会参与秸秆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实现多方共赢。
五是提升能力,长效运行。围绕秸秆收储运和综合利用能力提升,健全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各类长效性的秸秆收储运和利用项目建设,构建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