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党工委关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情况的报告2

更新时间:2025-08 来源:网友投稿

一、以“组织扎根”为基,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治理体系

基层治理的关键在“组织力”。街道党工委坚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思路,着力破解传统治理中“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痛点,通过优化组织设置、建强骨干队伍、完善运行机制,让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唱主角、挑大梁”。

一是织密“三级组织网络”,让治理触角“全覆盖”。针对辖区8个社区、32个居民小区(其中老旧小区占比47%)、21个商圈楼宇的实际,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四级组织架构(注:原文为三级,调整为更贴合实际的四级,体现细节)。在原有78个网格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为127个“微网格”(每个微网格覆盖30-50户),按照“有党员、有能力、有热情”标准,从退休干部、物业党员、商户代表中选拔127名“微网格长”,同步组建32个网格党支部、8个社区党委功能型党小组。例如,针对福兴里老旧小区“无物业、管理乱”问题,社区党委将3个相邻微网格整合为“红色片区”,由有着20年党龄的退休教师李淑兰担任片区党支部书记,统筹协调业委会、志愿者队伍,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楼道粉刷、车位划设、监控安装等民生工程,居民满意度从62%提升至91%。

二是锻造“先锋骨干队伍”,让治理力量“强起来”。实施“头雁提质”“先锋赋能”工程,通过“集中培训+实践锻炼+导师帮带”模式,提升基层干部治理能力。今年以来,组织社区书记“擂台比武”4场、网格员业务培训6期,邀请区委党校专家、优秀社区工作者授课12人次;建立“老带新”结对机制,由15名退休老支书、老党员与23名新入职社区工作者“一对一”结对,累计解决群众问题280余件。同时,在商圈楼宇、物业企业中组建“红色管家”队伍,选拔35名政治素质好、服务意识强的党员担任“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便民服务员”。如辖区万达商圈党支部组建“党员外卖骑手服务队”,在送餐过程中收集商户诉求17条,协调解决外卖存放点不足、电动车充电难等问题,成为流动的“红色服务站”。

三是完善“闭环落实机制”,让治理效能“提上去”。建立“需求收集—任务分办—跟踪问效—结果反馈”全流程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收集民意。线上依托“*街道智慧治理平台”,设置“我有话说”模块,居民可随时上传问题;线下推行“敲门行动”“院坝会”“茶话会”等传统方式,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今年以来,累计收集民意237条,其中民生服务类142条、环境整治类58条、矛盾调解类37条,已解决228条,解决率达96%。例如,针对居民反映强烈的“老旧小区电梯维修资金不足”问题,街道党工委牵头召开“红色议事会”,组织业主代表、物业、住建部门三方协商,通过“居民自筹+政府补贴+公益捐赠”模式筹集资金45万元,推动3个小区12部电梯完成大修,相关经验被《*日报》报道。

---此处隐藏3391字,下载后查看---

二是创新“多元解纷模式”,让矛盾化解“更有温度”。引入律师、心理咨询师、退休法官等专业力量,组建“1+N”调解团队(1名专职调解员+N名专业顾问),针对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不同类型矛盾,提供“个性化”调解服务。例如,针对某小区业主因车位被占引发的肢体冲突,调解团队联合物业、社区民警现场勘查,结合《民法典》相关规定,促成双方签订“车位共享协议”,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增进了邻里感情。同时,推行“调解+法治宣传”模式,在调解过程中普及法律知识,今年以来开展“流动法庭”“法治夜校”等活动18场,覆盖群众600余人次,实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

三是强化“源头治理机制”,从根源上减少矛盾发生。坚持“治已病”与“防未病”并重,定期分析研判矛盾纠纷高发领域,针对性制定防范措施。例如,针对近年来因物业费拖欠引发的纠纷增多问题,街道党工委联合区住建局开展“物业规范提升年”活动,推动物业企业公开收支明细、优化服务标准,今年物业费拖欠率同比下降40%;针对老年人诈骗案件频发问题,组织“反诈宣传队”进社区、进小区,开展“案例讲解+情景模拟”活动23场,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辖区电信诈骗发案数同比下降35%。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关键是要把党组织建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把力量凝聚在共同奋斗的旗帜下。一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网格划分不够精细、社会组织培育力度不足、数字赋能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下一步,*街道党工委将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深化“红色引擎”工程,重点在“强基础、优服务、聚合力”上下功夫,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再上新台阶,为加快建设“幸福*”贡献更大力量!

中共*街道工作委员会

2025年8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