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各相关部门紧扣产业发展大局,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强化技能人才的培训培养、等级认定、考核评价等工作,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明显成效。截至2025年5月底,151家调研企业中持证技能人才共2.52万人(其中:特级技师31人、高级技师767人、技师2318人、高级工6753人、中级工8114人、初级工7237人),占职工总数48624人的50.82%。总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技能人才密度系数较高。持证技能人才总数达到企业职工总数一半以上,特别是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链,链上企业人才密度系数达68.7人/百名在岗职工,实现产业发展和人才培育互促共进。二是高技能人才示范引领突出。31名特级技师中,大国工匠1名,建成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家,创新提出新员工“1133”培养法及PDCA循环培养模式,年均培训近万人,先后培养出X省技术能手12名,X省技术标兵31名,充分发挥了技能大师及其团队的领军带头作用。三是基础技能人才储备充足。中级工和初级工超过1.5万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61%,人才梯队建设成效显著,技能人才队伍呈年轻化、专业化趋势。
(一)人才分布
从企业类型分布来看,我市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X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八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家省属国有企业,占技能人才总量的85%,其中X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占比达78%,民营企业占比12%,市属国有企业占比3%。从产业链分布情况来看,我市三分之二的技能人才集中在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链。
(二)年龄情况
---此处隐藏2348字,下载后查看---
(四)立足维护合法权益,全力打造高技能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活动,申报认定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工业园区1个,省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5家,惠及技能人才19559人。深入99家企业全面开展调查摸底,建立行业劳动者信息台账,其中技能人才2072人,实行动态监管,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市人社局、市总工会等部门成立督查组,定期对企业用工情况进行联合督导检查,重点对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薪资待遇情况进行督查指导,督促企业为高技能人才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广泛宣传劳动者权益保障相关政策法规,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发放宣传彩页,通过人社网站、AAA公众号宣传有关高技能人才权益保障政策,营造了全社会重视维护高技能人才权益的浓厚氛围。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建议随着我市产业体系不断壮大提升,技能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大,根据前期“2+4”产业链上企业用工需求调查情况,一些企业工程技术类岗位要求具备相应的技能水平,但是很多求职者现有技能水平和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岗位要求,面临着技能人才用工紧缺和求职者就业困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同时,我市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2家省属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技能人才总量偏少,技能人才分布失衡问题凸显。银发人才开发服务相对滞后,尚未建立“银发人才库”,银发人才带动引领作用不明显。下一步,我们将针对上述问题,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引进工作力度,认真落实人才政策,健全银发人才二次开发机制,优化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技能人才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一)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认真落实《关于深化市企融合聚力打造新时代人才发展共同体的若干措施》,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构建“政策共通、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培养共促、活力共激”的市企融合人才生态,加快建设市域内人才集聚高地。系统梳理制定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等与人才发展密切相关的政策清单,建立技能人才引育“绿色通道”,探索在住房支持、子女教育、职称评审、交通出行等方面给予高层次人才支持和便利,打造高层次人才成长发展的优渥环境。围绕重点产业链技术攻关,创新组建“产业技术攻关联合体”,由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卡脖子”技术专家人才智库,共同实施科创项目。同时,每条产业链配套建设“研发中心+高端智库”,聘请高层次专家担任“产业顾问”,推动建成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或协同创新基地,实现“一链一平台一智库”。
(二)健全“银发人才二次开发”机制。健全银发人才选评、流动、激励和保障机制,建立“银发人才库”,认真摸排银发人才健康状况、流动情况、专业特长、就业创业等情况,积极为银发人才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针对企业技能人才短缺和青年人才经验不足的结构性矛盾,支持企业返聘具备高级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的退休人才,担任企业新型学徒制导师,充分发挥退休高技能人才“传帮带”作用,指导企业团队开展创新攻坚,培育壮大青年人才队伍,对成效显著的企业探索给予一定奖励。健全银发人才“全周期“服务体系,及时关注人才需求,为专家人才提供良好条件,保障就业合法权益,确保银发人才返聘后心无旁骛安心工作,施展才华。大力宣传X城市精神、城市文化,鼓励吸引在外X籍银发人才回归献智。
(三)优化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落实“新八级工”制度,推进企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激发技能强企内生动力。加强校企合作,立足我市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推行“校中厂、厂中校”模式,引导企业参与高校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实习实训等工作,遴选一批工艺先进、专业契合度高的企业,建设实践性教学基地。组织开展我市第一批优秀高技能人才选拔工作,在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及经开区企业建设校企共享型教学生产线,订单式培养学生,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重点培养以装备制造、新能源、化工、新材料等适合X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真正提高人岗适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