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培训心得体会

更新时间:2025-08 来源:网友投稿

非常荣幸能有这次宝贵的机会,和在座的各位教育战线上的前辈与同道,一同交流、分享此次赴XX市XX县培训学习的心得与感悟。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学校,对市教育局的精心组织和XX县同仁们的倾囊相授,表示最诚挚的感谢。这几天的学习,日程紧凑、内容丰富,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引,也有触及心灵的实践观摩,对我个人而言,不亚于一场思想上的“及时雨”和认知上的“风暴课”。

坦白说,在参加这次培训之前,我对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理解,或多或少还停留在一些比较表象的层面,比如校舍是不是够漂亮、设备是不是够先进、生师比是不是达标等等。然而,通过聆听XX市XX区XX主任对32项核心指标的精辟解读,以及实地走进XX县那几所“画中有校,校中有画”的学校,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过去可能更多地在追求“均衡”,而“优质”的内涵,我们挖得还远远不够。这次学习,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从一种“完成任务”的惯性思维,转向一种“追求卓越”的内涵自觉。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岗位和思考,谈几点粗浅的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认知重塑:优质均衡是一场深刻的“软件”革命

培训中,XX县XX中心小学的XX校长分享的《学校课程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点滴做法》,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他们校园里那无处不在的竹韵文化,不是简单的标语口号,而是已经渗透到课程、活动乃至师生精神面貌中的一种气质。这让我意识到,优质均衡的真正难点和价值所在,并非看得见的“硬件”堆砌,而是看不见的“软件”升级。它要求我们将目光从外在的、物化的标准,转向内在的、生成的品质。

过去,我们可能习惯于对照指标清单,逐项打勾,完成了就松一口气。但XX市XX区和XX市XX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优质均衡,是“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所以然。比如,我们学校的图书馆藏书量早已达标,但孩子们真正借阅了多少?深度阅读的习惯培养起来了吗?我们的功能室配备齐全,但开课率达到了吗?实验教学是否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科学精神?这些问题,是过去的我很少去深究的。这次培训就像一次“影子培训”,通过观摩和对比,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身管理行为中的盲点与不足。我认识到,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我的责任绝不仅仅是确保各项指标数据的“漂亮”,更要推动这些资源和条件,真正转化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营养”。这种从“对标”到“入心”的转变,是我此行最大的认知收获。

---此处隐藏2204字,下载后查看---

XX市XX区创建成功的案例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绝非一所学校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参与的“交响乐”。对我们学校而言,这意味着必须打破“围墙思维”,在更广阔的格局中谋求发展。

一方面,我们要积极争取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用好政策杠杆。另一方面,我们更要主动作为,加强校际间的横向联动。前面提到的教师研修共同体,就是一种有效的联动形式。我们可以主动与兄弟学校,特别是与我们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学校结成“发展联盟”,在教学管理、课程资源、师资培训、质量监测等方面,实现深度共享和协同发展。作为学校管理者,我要思考的,是如何在这种协同中扮演好“组织者”和“服务者”的角色,确保合作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能产生实实在在的化学反应。只有当区域内的每一所学校都美美与共,整个区域的教育生态才会真正实现优质与均衡。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这次培训是一次学习之旅,更是一次思想上的“寻根”之旅。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工作,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与责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使命光荣,道阻且长。我深知,前行的道路上还有很多难题需要我们去破解。但正如这次培训所给予我们的信心,只要我们坚持“精准对标”的方向,深耕“内涵发展”的沃土,秉持“精细管理”的态度,凝聚“协同联动”的合力,就一定能推动我们XX的教育,从“基本均衡”的达标线,稳步迈向“优质均衡”的新高地。

我将把这次学习的所思所感,转化为接下来工作的具体行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躬身入局,行稳致远,为办好人民满意的XX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我的发言完了,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