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全面贯彻D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攻坚之年。作为集团下属**公司的采购主管,我始终以“服务企业发展、保障物资供应、严控廉洁风险”为核心目标,立足岗位实际,在制度完善、流程优化、团队建设、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这一年,既有应对复杂市场环境的挑战,也有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成绩;既有与团队并肩作战的温暖,也有对采购工作本质的深刻思考。现将全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以期在复盘反思中明确方向,在交流互鉴中提升能力。
一、从“补丁式修订”到“体系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采购工作的规范化水平,直接关系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与国有资产安全。过去一年,我牵头组织了对公司《采购管理办法》《供应商管理细则》等8项制度的全面梳理与修订。这项工作并非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围绕“全生命周期管理”目标,结合近年来审计反馈问题、基层单位诉求及行业最新政策要求,进行的系统性重构。
年初,我带领采购部骨干深入3家基层生产单位和2个重点项目现场开展调研。在**车间,设备管理员老张反映:“紧急采购审批流程太长,上次生产线突发故障需要替换配件,从申请到到货用了7天,差点影响订单交付。”在**项目指挥部,采购专员小李提到:“供应商履约评价标准不够细化,个别供应商延迟交货但扣罚金额难以量化,考核结果缺乏说服力。”这些一线反馈让我们意识到,制度设计必须“接地气”,既要符合国资监管的刚性要求,也要兼顾业务一线的实际需求。
基于此,我们对制度进行了三方面调整:一是优化分级审批权限,将常规采购额度由“50万以下部门自采”调整为“30万以下部门备案、30万-100万部门负责人审批、100万以上集体决策”,既缩短了小额紧急采购流程,又强化了大额支出的监督;二是细化履约评价指标,新增“交货准时率(≥95%得满分)、质量问题响应时间(≤24小时得满分)、售后服务满意度(匿名问卷≥85分得满分)”等量化指标,配套制定《供应商履约评价打分表》,使考核结果与后续合作份额、付款周期直接挂钩;三是建立“负面清单”动态管理机制,针对近年审计发现的“围标串标”“虚假验收”等问题,明确12类绝对禁止行为,并规定“触线一次暂停合作3个月,二次清退并纳入行业黑名单”,全年累计对3家存在履约瑕疵的供应商启动预警谈话,对1家严重违约供应商实施清退。
制度修订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为确保新制度落地,我们同步开展了“制度宣贯月”活动——通过线上直播解读、线下分组研讨、现场答疑等方式,覆盖采购、财务、仓储、生产等6个部门120余人次;建立“制度执行台账”,每月抽取20%的采购项目进行合规性检查,全年下发整改通知5份,推动制度从“纸上”落到“行上”。正如集团审计部在年度合规检查中评价:“**公司采购制度体系兼顾规范性与可操作性,是基层单位学习的范本。”
---此处隐藏3978字,下载后查看---
(三)“树标杆”方面。开展“月度之星”评选,从“工作效率、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等维度综合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表彰奖励。今年,采购专员小张因在“紧急采购保交付”中表现突出,被评为“季度标兵”;采购主管老李因主导完成“供应商管理体系优化”项目,获得“突出贡献奖”。这些激励措施激发了团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部门人均采购效率较去年提升30%。
更让我欣慰的是团队的“成长型思维”。过去,遇到复杂采购项目,大家习惯说“这个我不太懂,得请示领导”;现在,大家更愿意说“我们一起研究,总能找到办法”。这种转变,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共同成长”的氛围,让每个人都成为“主角”。
2025年,是我在采购岗位上深耕的第12个年头。这一年,我在制度优化中感受到“规范”的力量,在流程再造中体会到“效率”的价值,在数字化转型中见证了“创新”的魅力,在廉洁从业中领悟到“底线”的重要,在团队建设中收获了“成长”的喜悦。
国有企业采购工作,从来不是简单的“买东西”,而是连接生产与市场、保障供应与成本、维护廉洁与效率的重要纽带。它一头连着企业的生产经营,一头系着国有资产的安全;既需要“斤斤计较”的严谨,更需要“舍我其谁”的担当。
新的一年,我将以更高的站位、更实的工作作风、更强的创新能力,持续推动采购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方面,深化数字化转型,探索AI技术在需求预测、供应商管理中的应用;另一方面,强化供应链韧性,建立“核心供应商+备选供应商”的双备份体系;同时,加强采购队伍建设,培养更多“懂业务、会管理、守廉洁”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国有企业采购战线的一员,我将始终牢记“为企业降本、为发展护航”的初心使命,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务实的举措,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答卷,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