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利用周末时间把全县327个行政村的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集中起来办培训班,这在近五年里是头一遭。会前我翻了翻学员名单,有连任三届的"老把式",有刚当选的"新面孔",还有几位女同志——记得去年调研时,王庄村的刘淑芳支书带着妇女们种菌菇,手被菌袋磨得全是血泡,现在菌棚已经发展到20个,这样的"铁娘子"必须多给机会学习。刚才听了三组学员的发言,张屯村的土地流转经验、柳树屯的矛盾调解妙招、赵家洼的移风易俗实践,都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真学问,比坐在办公室看材料鲜活得多。
借这个机会,我想和大家掏掏心窝子。咱们村书记、村主任,往小了说是村里"当家人",往大了说是党在农村的"神经末梢"。全县48万人口,327个村,平均每个村1468人,相当于每个村干部肩上扛着千把号人的吃喝拉撒、喜怒哀乐。我常说,县委的文件写得再漂亮,要是落到村里变了形;上级的好政策贯彻得再及时,要是执行中打了折扣,那都是咱们的责任。所以今天这堂课,不讲大道理,就围绕"怎么当好新时代的村书记、村主任",和大家聊三个方面的具体事。一、先说说"根"的问题,为什么说村书记是乡村振兴的"定盘星"
上个月我去省里参加乡村振兴专题研讨班,有位专家讲了个案例:某县投入5000万搞特色农业,结果因为村班子不团结,项目落地三个月就黄了;另一个县同样投5000万,村书记带着党员群众逐户做工作,现在成了全省示范园。这说明什么?不是钱的问题,是人心的问题。咱们村书记脚上沾多少泥土,群众心里就有多暖;笔记本上记多少家长里短,支部的威信就有多高。
我给大家讲个身边的例子。去年汛期,西河镇小刘庄村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雨,村支书陈建国连续72小时守在河堤上,自家超市被淹了顾不上,老母亲住院没来得及送顿饭,带着党员突击队转移了200多名群众。后来群众自发给村委会送了面锦旗,上面写着"洪水冲不垮的主心骨"。这就是村书记的价值——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现在有些同志总觉得"村里事难办",我看难就难在有没有把根扎进土里。有的干部习惯"坐办公室听汇报",对村里哪几户是低保户、哪块地适合种什么都不清楚;有的干部把"当干部"当成"享清福",村里路灯坏了半年不修,群众找他办事总说"研究研究"。这些同志要好好想想:你把群众的事当回事,群众才会把你当回事;你对群众掏真心,群众才会给你掏心窝。二、再讲讲"干"的方法,如何在具体工作中练出"硬功夫"
---此处隐藏2521字,下载后查看---
去年以来,我们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待遇保障的实施意见》,提高了村干部误工补贴标准,为全县村书记、村主任统一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建立了"县领导包联村"制度,每个县领导联系2-3个村,每月至少到村调研一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开设了"村干部成长课堂",每季度邀请专家授课,组织优秀村书记外出学习考察。今年我们还计划实施"头雁回流"工程,吸引在外务工经商的优秀人才回村任职,同时对表现突出的村书记优先推荐为"两代表一委员",特别优秀的可以选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
当然,组织关怀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对那些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干部,我们也要严肃问责。去年以来,全县共调整不胜任、不尽职的村书记17名,处分违规违纪村干部23名。这既是严管,也是厚爱——我们不仅要让干事的人有舞台,还要让不干事的人没市场。
同志们,总书记总书记说过:"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今天的农村,正处在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今天的村书记、村主任,正肩负着"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神圣使命。希望大家以这次培训为新的起点,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效,把群众的期待转化为奋斗的动力,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篇章!
最后,我想用三句话和大家共勉:脚下多沾泥土,心中多装群众,肩上多扛责任。我相信,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让XX县的乡村更美丽、农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