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浊扬清,作风之变重塑企业“免疫力”
优良的作风,是企业抵御内外部风险的强大“免疫系统”。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如同一场精准的靶向治疗,靶向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沉疴”,重塑的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
其一,是从“文山会海”到“务实高效”的机体焕新。曾几何时,厚重的报告与冗长的会议是工作常态,耗费了大量精力。如今,风气为之一变。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来,许多国有企业力行精简,发文数量与会议数量显著下降,部分企业发文量减少了20%以上,会议数量减少超过30%。这种减负,并非简单的数量删减,而是效能的聚变。决策效率随之提升,部分投资项目审批流程从过去的数十天缩短至几天之内,这背后是工作作风从“重形式”到“重实效”、从“务虚功”到“求实绩”的根本性转变。在医药企业,这意味着研发项目能够更快立项,临床试验的推进更加顺畅,宝贵的时间被用在攻克技术难关的刀刃上。
其二,是从“浮于表面”到“深植一线”的重心下沉。党建工作一度被误解为悬浮于业务之外的“务虚”活动。八项规定的深入,推动了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筑牢在业务一线。在XX公司,党旗飘扬在研发实验室、GMP生产车间和市场开拓的前沿。设立“党员先锋岗”与“党员突击队”,不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激励党员在关键技术攻关、新药研发冲刺中争当“排头兵”的实际行动。作风的转变,体现在管理者更多地走进实验室听取科研人员的心声,体现在机关干部更多地深入车间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让党建工作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与力量。
其三,是从“潜规则”到“明规矩”的生态净化。医药行业因其专业性强、资源集中,一度是廉洁风险的高发区,尤其在药品采购环节,商业贿赂等问题时有发生。八项规定如利剑高悬,斩断了利益输送的灰色链条。企业积极构建廉洁风险的“防火墙”,在药品采购、供应商选择等关键领域,建立起阳光透明的制度体系。这不仅是外部监管的要求,更是企业内生的自律。如同药品生产必须严格遵循GMP的质量管理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也需植入廉洁自律的“芯片”。通过制定岗位廉洁风险清单、签订廉洁协议等方式,将廉洁要求嵌入业务流程,让清风正气成为企业最核心的软实力。
---此处隐藏1969字,下载后查看---
行源于心,力源于志。面向未来,为将八项规定精神更深地融入企业血脉,仍需久久为功。对此,我有三点建议:
第一,推动“制度融合”的深化。应探索将廉洁风险防控机制与GMP质量管理体系、研发项目管理流程等核心业务制度进行系统性融合。在关键控制点(CCP)旁,设立“廉洁监督点”(ICP),使廉洁要求像质量标准一样,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实现业务推进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
第二,创新“文化传播”的载体。要跳出传统宣传教育的窠臼,善于运用新媒体和艺术化的表达。可以为功勋卓著的科研团队拍摄微纪录片,为攻坚克难的重大项目撰写“项目传记”,让优良的作风和感人的事迹,以故事的形式深入人心,让清廉文化可亲、可敬、可学。
第三,构建“作风评价”的长效机制。应将作风建设与文风改进纳入干部员工的常态化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起科学的评估指标。通过基层员工评议、服务对象反馈、文件报告质量抽查等方式,让作风“软指标”变成“硬约束”,引导全体员工将优良作风内化为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
风好正是扬帆时。八项规定带来的深刻变革,仍在持续。作为新时代的医药国企人,定当以清为底、以廉为荣,以扎实的作风、清新的文风,投身于新药研发的星辰大海,为守护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使命的壮丽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