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度千秒!”今年,位于安徽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创新的世界纪录。EAST装置又称中国“人造太阳”,是我国建成的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其目的是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在地球上通过可控的核聚变过程释放大量能量。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云涛表示,一旦实现核聚变能源商业应用,一定会带来人类文明的改变和生存方式的改变。
这仅仅是安徽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2025年以来,“祖冲之三号”问世,再创全球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我国首个以深空探测命名、由中国牵头发起的航天领域国际科技组织国际深空探测学会在合肥揭牌成立;今年一季度安徽省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均跃居全国第1位江淮大地,科技创新如春潮涌动。2016年4月,总书记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安徽牢记嘱托,以“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放开手脚创新创造。近年来,“从0到1”的原始创新后,安徽继续书写着“从1到10”的成果衍变、“从10到100”的产业质变,持续践行“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的壮志雄心。
---此处隐藏5507字,下载后查看---
以城校共生模式催生“科技+产业”发展新优势。城校共生本质上是一种“双向奔赴”和资源共享,其结果是“共生共荣”。这种发展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形成了以顶尖智力资源为内核、以重大创新平台为载体、以优质创新生态为支撑的区域创新极核体系。当地依托中国科大科教资源优势,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集聚了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一批“国字号”大院大所,推动教产科融合发展。其关键创新在于构建了“教育—科研
—产业”三位一体融合机制,确保前沿科研成果能够实现就近转化和高效产业化应用,催生了科大讯飞、国盾量子等一批“科大系”企业,推动量子产业、智能语音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
以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让科研主体放开手脚创新创造,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这是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的基础。为了让科研人员舒心地“迎风起舞”,应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难题,努力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咬合,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围绕国家政策导向、紧盯产业技术走向。科技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及长周期的特征。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国有资本“耐心资本”与“战略引领”的双重属性,通过“以投带引”模式创新,有效填补市场空白领域,系统性降低创新风险,靶向引导社会资本向战略性、前沿性领域集聚。应精准研判全球产业技术变革趋势,紧紧围绕国家政策导向,以前瞻性战略视野系统布局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通过引进与梯度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高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关键资源,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快速突破与能级跃升,从传统产业体系向新兴产业实现“换道超车”。
培育复合型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人才的引进与培育需要双轮驱动,应瞄准“需要什么人才”,围绕“人才需要什么”精准引才,重视培养青年人才,不断丰富城市的新场景、新业态,增强青年人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实战+实效+理论”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