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以“为基层减负给实干赋能”为主题,和大家作一次交流。说实话,选择这个题目,不是心血来潮。上周三,我带着县委办、督查室的同志跑了三个乡镇、两个社区,和17名村(社区)干部、9名一线工作者面对面聊天。在XX镇XX村,村支书老周翻着手机给我看:“每天要回复6个工作群,早上7点到晚上10点,群里消息像潮水一样,有时候半夜还弹出‘请立即反馈’的通知。”在XX街道XX社区,网格员小李指着抽屉里一摞台账说:“光是安全生产、疫情防控、民生服务这三类,就有23本台账,其中12本是不同部门要求的重复内容,每个月光整理这些本子就要花10天时间。”更让我揪心的是,在XX乡便民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小王无奈地说:“群众来办个准生证,需要填3张表、跑2个部门、盖4个章,等材料凑齐了,往往已经过了最佳办理期。”
这些场景,不是个例,而是基层负担的“缩微镜像”。总书记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对我们XX县来说,当前正处于“产业转型突破期”“城乡融合加速期”“民生提质关键期”,无论是推进乡村振兴、抓好项目建设,还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都需要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实干担当。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从“痛点在哪里”“症结怎么破”“合力怎么聚”三个维度,把这个问题理清楚、想明白、干到位。
一、直面痛点,把基层负担的“病灶”找准摸透
基层负担重,不是“感觉累”,而是“真吃苦”;不是“一时难”,而是“长期困”。要解决问题,首先得把“负担”的表现、成因弄清楚。结合调研和平时掌握的情况,我梳理了“四多四少”现象,这些都是基层干部的“心头之痛”。
---此处隐藏3418字,下载后查看---
基层减负,关键在“上”。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只有我们带头减负、带头实干,才能让基层干部感受到变化、看到希望。
一要当好“示范者”,不做“甩锅者”。领导干部要主动减少“陪会”“陪检”“陪调研”,把更多精力放在研究问题、推动工作上。比如,我最近带头取消了“每周一例会”,改为“重点工作调度会”,只安排3-5项重点任务,由分管领导直接汇报进展,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各部门“一把手”也要向我看齐,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不推给基层,能合并的任务不拆分成多个事项,真正把“层层压实责任”变成“层层传导压力”。
二要当好“倾听者”,不做“指挥者”。领导干部要经常到基层一线“接地气”,听听干部的苦衷、群众的诉求。今年,县委建立了“领导干部接访日”制度,每月15日到信访局坐班接访,我本人已经接访了23批群众,解决了18件民生问题。各部门也要定期开展“干部下访”活动,主动到村(社区)、企业、项目现场,和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要当好“护航者”,不做“加压者”。领导干部要为基层干部“撑腰鼓劲”,对基层反映的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对不合理的负担要坚决纠正。比如,最近有基层干部反映“上级部门频繁要求报送‘工作小结’‘进展汇报’”,县委督查室已经对这些部门进行了约谈,要求他们统筹规范报送事项,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同志们,基层是党执政的“神经末梢”,是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基层减负,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政治任务”;不是简单的“做减法”,而是系统的“再赋能”。我相信,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基层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抓落实、促发展、惠民生,XX县的发展一定会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