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以“党课+工作推进”的形式召开这次会议,既是落实省委、市委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行动,也是聚焦我县基层治理痛点、难点,推动党建联建从“物理叠加”向“化学融合”转变的关键举措。作为县委社会工作部的负责人,我长期扎根基层一线,参与过老旧小区改造的“攻坚仗”,也协调过跨村土地流转的“连环棋”,更深知基层治理中“各自为战”的无奈——有的村(社区)党组织守着资源“不会用”,有的职能部门“看得见的管不着”,有的群众需求“喊得凶的解决慢”。这些问题的背后,本质上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边界壁垒”未被彻底打破。今天,我想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党建联建破边界壁垒,协同共治促区域和谐”这一主题,和大家作一次深入交流。
一、为什么必须破“边界壁垒”?从基层痛点看党建联建的必要性
去年以来,我们通过“蹲点调研月”“敲门行动”收集到127条基层治理问题线索,其中68%涉及跨领域、跨层级、跨群体的矛盾。比如,城关街道南环路社区反映,辖区内的菜市场管理涉及市场监管、城管、环卫、社区等多部门,过去常因“职责不清”导致卫生死角、占道经营等问题反复反弹;再如,马山镇三个相邻行政村,因灌溉水渠权属争议,村民矛盾持续半年未解决,直到今年初镇党委牵头组织“跨村联调”,才最终达成共识。这些案例告诉我们一个朴素道理: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单靠某个部门、某个村(社区)的“单打独斗”,难以应对复杂多元的治理需求。
从政策层面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省委、市委相继出台《关于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施意见》,核心要义就是通过党建联建打破行政隶属、地域分割的“条块壁垒”,构建“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治理体系。从实践层面看,浙江“枫桥经验”的迭代升级、“上海邻里汇”的功能整合、“成都信托制物业服务”模式创新,无不是以党建联建为纽带,将分散的资源、力量、需求串联起来,最终实现“1+1>2”的治理效能。
---此处隐藏3598字,下载后查看---
关键二:以“机制共融”促规范,变“临时动议”为“常态长效”。制度管根本、管长远。要建立“三会一评”机制:“需求研判会”每季度召开一次,由联建党组织共同梳理群众需求;“项目推进会”每月召开一次,协调解决具体问题;“成果评议会”每半年召开一次,邀请群众代表评议成效;“年度考核会”结合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将联建成效纳入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占比不低于30%。同时,要注重总结提炼经验,形成“一领域一品牌、一区域一特色”的联建模式。比如,针对城市社区,可以打造“红色议事厅”,推动业委会、物业、党员代表共同参与小区治理;针对农村地区,可以推广“联村党总支+合作社”模式,通过组织联建带动产业发展。关键三:以“难题共解”验成效,变“被动应对”为“主动破题”。联建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要把“急难险重”任务作为联建的“试金石”,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大难”问题,开展“揭榜挂帅”行动。比如,针对我县部分老旧小区“飞线充电”问题,我们可以组织住建、消防、社区、物业等党组织联合攻关,通过“加装充电桩、安装智能监控、开展安全宣传”等综合措施,力争3个月内完成50个小区的整治任务;针对农村“空心化”导致的养老服务难题,可以推动“党建+养老”模式,由村党组织牵头,利用闲置校舍建设“幸福食堂”,联合卫生院提供“送医上门”服务,切实提升老年人幸福感。
关键四:以“品牌共创”树标杆,变“单点突破”为“整体提升”。品牌是影响力的载体。要注重挖掘联建中的典型案例,通过“线上+线下”宣传推广,形成示范效应。比如,今年“七一”期间,我们可以评选“十佳党建联建案例”,组织全县党组织书记现场观摩;依托“XX党建”AAA公众号,开设“党建联建进行时”专栏,定期推送工作动态、经验做法;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快板、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让党建联建的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品牌引领,推动更多党组织从“要我联”转变为“我要联”,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同志们,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检验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试金石”。党建联建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一时之策”,而是“长久之计”。
当前,我县正处于“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期,也是推进“强县工程”的攻坚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推动党建联建走深走实。让我们共同努力,用“党建红”点亮“治理路”,用“协同力”筑牢“和谐基”,让每一个村(社区)都成为“温暖的家”,让每一位群众都感受到“党的关怀就在身边”!
我相信,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打破边界壁垒、凝聚治理合力,共同绘就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治理优”的和谐画卷!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