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垃圾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对我市垃圾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加压。垃圾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环,直接关系到我们城市的环境质量、发展品位和民生福祉。我们必须以清醒的认识、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举措,全力打赢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为市民群众创造更加清洁、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严峻形势,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深刻把握垃圾治理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垃圾治理工作,全市上下协同努力,在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建设、末端处置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城乡人居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改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成绩是阶段性的,问题和挑战依然严峻,容不得我们有丝毫的松懈和自满。
---此处隐藏3769字,下载后查看---
垃圾专项整治不能只靠一阵风,必须立足长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实现从“集中整治”向“常态治理”的根本性转变。这需要我们系统性地强化组织、机制和宣传三大保障。
(一)强化组织保障,凝聚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垃圾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党的统一领导,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齐抓共管大格局。市里要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区县、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专班,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要进一步明确责任清单,住建部门要牵头抓总,做好规划建设和统筹协调;城管执法部门要履行好监管执法主责;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公安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决不能出现推诿扯皮、各自为战的现象。要建立定期调度、督查通报、考核问责等制度,将垃圾治理工作成效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责问责。
(二)强化机制保障,筑牢常态长效的制度基石。制度是管长远、管根本的。要把这次专项整治中探索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用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一要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垃圾治理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财政部门要将垃圾收运、处置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维护经费足额纳入年度预算,并建立与垃圾产生量、物价水平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特别是智慧监管平台的运维成本,根据一些地区的经验,一个县区的年运维费用可能就高达数百万元,我们必须对此有充分预估和保障,确保这些“智慧大脑”能够持续稳定运行,而不是建成后就“晒太阳”。同时,要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二要完善科学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要坚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将垃圾分类指导、收集、运输、处理等环节推向市场,引入有实力、信誉好的第三方专业公司进行一体化运营。通过市场化运作,不仅可以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也能减轻政府的财政和管理负担。政府的角色要从“运动员”转变为“裁判员”,重点做好标准制定、绩效考核和监督管理。三要构建严格的闭环监管机制。要将网格化管理、智慧化监控、常态化执法等机制制度化、法治化。要研究出台或修订我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等地方法规,为全链条、全过程监管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要建立健全覆盖源头、中端、末端的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人负责。
(三)强化宣传保障,营造全民共治的浓厚氛围。垃圾治理,人人都是主角,没有旁观者。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市民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实现从“要我分”到“我要分”的转变。宣传部门要牵头,组织各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宣传垃圾分类和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政策法规和先进典型。要让垃圾分类知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各街道、社区要发挥好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深入小区、家庭,开展“面对面”的宣传和“手把手”的指导。教育部门要将垃圾分类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娃娃抓起,培养一代又一代人的环保意识。同时,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设立举报热线和奖励制度,鼓励群众积极举报乱丢乱倒等不文明行为,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让一切破坏环境的行为在阳光下无处藏身。
同志们,垃圾治理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考验着我们的决心、智慧和担当。任务已经明确,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以决战决胜的姿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坚决打赢这场垃圾专项整治攻坚战,向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为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