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即将发表在《求是》杂志上的总书记总书记重要文章《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内心深受触动,也倍感责任重大。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为我们擘画了“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也为我们基层“三农”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刚才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很受启发。下面,结合我的工作岗位和近期的一些思考,谈几点不成熟的体会和感悟,向大家作个汇报,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深化思想认识:从“环境问题”到“生存大计”的视角转变
坦白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解,或多或少还停留在一种“就事论事”的层面。比如,谈到农业面源污染,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处理好畜禽粪污、如何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更多是将其视为一项具体的业务工作,一个需要攻克的“环境问题”。
---此处隐藏2603字,下载后查看---
首先,是守好“一条红线”。坚决扛起耕地保护的政治责任,全面落实31.5万亩耕地和23.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任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这是农业的“根”,也是生态的“本”。我们将以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措施,守护好每一寸来之不易的耕地,为子孙后代留下永续利用的宝贵资源。
其次,是下好“一盘大棋”。我们将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宝贵经验,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产业发展统筹起来。我们将用好重点流域治理项目资金,不仅仅是建工程,更要建机制、建模式,探索出一条符合我们XX县实际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让田园更洁净,让乡村更美丽。
最后,是激活“一池春水”。工作的关键在人。我们将把激发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作为重中之重。一方面,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让农民掌握绿色生产技术,知道“怎么干”;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让农民看到绿色生产的好处,尝到“甜头”,明白“为谁干”。同时,正视我们工作中存在的资金渠道单一、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向外寻求合作,不断提升我们工作的科技含量和专业水平。
各位领导、同志们,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三农”干部,能投身于建设“美丽XX”的伟大事业中,我感到无上光荣。我的认识还很肤浅,思考也未必周全,恳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我将把这次学习作为新的起点,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为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