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委组织部干部警示教育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更新时间:2025-08 来源:网友投稿

今天参加警示教育专题研讨会,我的心情既沉重又清醒。作为县委组织部办公室的一名文秘工作者,我虽不直接参与干部选拔任用,却常年与文件材料“打交道”,在起草领导讲话、整理廉政档案、汇总监督信息的过程中,近距离接触过许多典型案例的细节——那些曾经优秀的干部如何在“温水煮青蛙”中迷失,那些看似微小的“第一次伸手”如何演变成大错,那些被忽视的“小圈子”“小爱好”如何成为溃堤蚁穴……这些细节像一面面镜子,照见了理想信念的松动,也映出了日常监督的盲区。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从三个方面汇报体会,恳请各位领导同事批评指正。

一、从“案中细节”看“心路嬗变”,那些被忽视的“第一次”,往往是堕落的起点

最近整理近三年全县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汇编时,我发现一个共性现象:几乎所有干部的“沦陷”,都始于对“第一次”的自我原谅。

比如,某乡镇原党委书记张某的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他在忏悔书中写道:“第一次收礼是在春节前,企业老板以‘拜年’名义送了两箱水果,里面夹了两万块钱。我当时反复推辞,但对方说‘书记您平时为我们解决用地指标、协调矛盾,这是点心意’。我想着‘不拿大头,就收这一次’,结果第二年春节,对方直接送了五万;第三年,企业出了环保问题,我‘下意识’帮他打了招呼……”从两万到几十万,从“被动收”到“主动帮”,他的堕落轨迹清晰可见——第一次的“下不为例”,成了第二次的“习以为常”;第一次的“小贪心”,成了后来的“大胃口”。

---此处隐藏2526字,下载后查看---

一是以“精准笔触”传递纪律要求。在起草领导讲话时,不再简单引用条文,而是结合本地案例,用“身边事”解读“大道理”。比如,在今年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上,我们把某干部因违规接受宴请被处分的细节写入讲稿,把“一顿饭、一杯酒”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讲清楚;在撰写《干部日常行为规范》时,把“不准与管理服务对象打麻将”“不准利用职务影响为亲属谋利”等具体要求列出来,让纪律要求可感可触。二是以“严谨态度”守好材料关口。办公室负责审核所有涉及干部工作的文件,我们坚持“三查三看”:查程序是否合规(比如考察材料是否完整、讨论记录是否真实)、查表述是否准确(比如对干部的评价是否客观、对问题的描述是否具体)、查细节是否有风险(比如是否涉及敏感信息、是否可能引发误解)。今年初,我们在审核一份干部任前公示材料时,发现其中一名干部的“社会关系”栏填写模糊,主动联系考察组补充核查,最终避免了可能存在的“裙带关系”隐患。

三是以“主动作为”当好参谋助手。我们建立了“廉政风险信息台账”,把日常工作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比如会议纪律松散、文件传阅不及时可能影响决策效率等)分类整理,每月向部务会汇报;在筹备警示教育专题活动时,主动调研干部需求,建议增加“案例情景模拟”“家属助廉座谈会”等互动环节,让警示教育更接地气。因为我们知道,文秘工作者的价值,不仅在于“办文办事”,更在于“参谋辅政”——要把自己对纪律的理解、对风险的判断,转化为推动组织工作规范化的具体举措。

同志们,警示教育的意义,从来不是为了“看别人的故事”,而是为了“守好自己的门”。作为一名组工战线的文秘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文件里的每一个字、会议上的每一句话、档案中的每一笔记录,都承载着组织的信任和干部的前程。

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此次警示教育为起点,始终做到“三个牢记”:牢记“笔杆子”里有政治责任,写每一份材料都多问一句“是否符合纪律要求”;牢记“小细节”里有大风险,办每一件事都多想一层“可能存在的隐患”;牢记“办公室”里有大舞台,在服务保障中多尽一份“提醒监督的责任”。

谢谢大家!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