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党建引领,筑牢思想根基,凝聚改革共识
我乡始终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于移风易俗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破旧立新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一)创新组织形式,构建干群联动新格局。为精准掌握社情民意,有效疏导群众思想,我乡创新设立了“群众说事室”,并组建了一支“聊一聊”听事专班。该专班由乡党总支书记亲自挂帅,发动“两委”干部、德高望重的“五老一新”以及“两代表一委员”等骨干力量,以“1+1+1”结对帮扶的形式,组建成7个深入村组的“听事”小组。他们定期走访,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倾听群众在人情消费、婚丧嫁娶等方面的困惑与压力,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信得过的方式,宣传政策、化解矛盾,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单”,极大地增强了政策的针对性和群众的接受度。同时,依托各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组织返乡大学生、志愿者等新生力量参与宣传活动,形成了全民共治、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二)发挥模范作用,树立党员干部新形象。乡党委定期组织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党日活动,通过集中学习、案例剖析、专题研讨等形式,持续深化党员干部对移风易俗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我们严格执行《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率先登记报告制度》,要求全体党员干部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管好家人亲属,带头不大操大办、不铺张浪费、不收受非亲属礼金,自觉做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在殡葬改革方面,大力倡导“厚养薄葬”理念,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实行火葬、生态葬等节地环保的安葬方式,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转变观念,摒弃封建迷信和攀比浪费的丧葬陋习。
(三)深化融合发展,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我乡坚持在党建引领的宏观框架下,将移风易俗与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平安建设等中心工作深度融合。通过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美丽庭院,让群众在优美的环境中感受文明新生活;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从根本上削弱“人情经济”的生存土壤。这一系列举措,实现了党的建设与乡村治理的同频共振,逐步构建起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新格局。二、健全自治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深化基层治理
---此处隐藏2736字,下载后查看---
四、工作成效、存在问题与未来展望
经过上半年的不懈努力,我乡移风易俗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和各村红白理事会台账记录,与去年同期相比,全乡举办的婚丧嫁娶等各类宴席总数下降约25%,单次宴席平均支出减少约30%,群众人情往来负担显著减轻,“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的理念正逐步成为社会共识,乡风民风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思想观念的转变非一日之功。部分群众特别是老年群体,受传统习俗影响根深蒂固,对简化程序、缩减规模仍有抵触情绪,思想转变仍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二是长效机制的巩固尚需加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情攀比、炫耀性消费等不良风气仍有反弹回潮的风险,必须保持常抓不懈的韧劲,防止“一阵风”。三是工作方式的创新有待深化。如何在行政引导与村民自治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如何更有效地发挥红白理事会的矛盾调解功能,如何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展望未来,我乡将继续把移风易俗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常抓不懈,善作善成。第一,持续深化宣传教育。不断创新宣传载体和话语体系,讲好移风易俗的“身边故事”,让文明新风尚成为全乡人民的内在追求和行动自觉。第二,着力建强自治组织。加强对村规民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对红白理事会成员的业务培训,提升其政策运用、服务指导和矛盾化解能力。第三,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将移风易俗工作成效纳入村级年度综合考评和干部评优评先的重要内容,定期评选表彰“文明家庭”“节俭榜样”,形成鲜明的价值导向。
我们坚信,在全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XX乡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必将蔚然成风,为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篇章提供坚实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