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半年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坚持扩量与提质并举,夯实统筹保障基础
一是强化财力保障。紧盯2025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的目标,加强收支运行分析和调度,依据上级财政部门要求和税源结构特征科学分解收入计划,注重财税联动,进一步加强与税务、自然资源局、住建、公安等部门实现数据共享,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二是提高支出效益。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将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贯穿2025年预算编制全过程,出台《关于印发XX市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指标量化全市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情况。按照“只减不增”原则,2025年一般性支出压减5.35亿元,“三公”经费预算与上年持平,水电费按上年年初预算的5%压减了633万元。三是用好债券资金。健全专项债“借、用、管、还”全周期管理机制,落实浙江省2025年专项债“自发自审”改革要求,1-5月省财政厅共下达我市新增专项债限额XX亿元,目前已发行8个专项债项目,发行金额4.43亿元。出台《XX市防范新增隐性债务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政府和国有企业举债融资行为。
(二)坚持巩固与提升并举,支持经济企稳回升
一是政策引领促发展。大力推进“两新”政策,按照“政府支持、企业让利、群众受益”的原则,切实做到政策与资金精准衔接,让优惠落到千家万户。截至5月底我市已获得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特别国债资金XX万元,已兑付XX万元,兑付率为90.01%,列绍兴市第二位。围绕XX产业发展实际,积极兑现各类惠企政策资金,依托“越快兑”平台推进“1+9”普惠性政策兑现,1-5月已兑现政策奖补资金XX万元,完成年度考核目标的57.42%。二是政府投资抓项目。强化“项目为王”理念,树立争先创优意识,加强与发改等部门及项目单位联动,主动对接上级主管部门,积极向上申报省重点项目,争取上级补助资金。保障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按照“轻重缓急、合理急需、量入为出”原则,安排2025年预算资金XX万元,主要用于学校整体提升、运动场改造、档案馆建设、烈士纪念馆改建等29个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三是政府采购优服务。通过提高预付款比例、鼓励免收履约保证金、推行“政采贷”等方式,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释放市场主体活力,1-5月我市中小企业中标项目金额占比达97.94%。推进远程异地评标,率先完成绍兴市首例长三角区域政府采购远程异地评审项目,1-5月我市作为主场实施异地评标项目8个,总预算金额约XX万元。
---此处隐藏5417字,下载后查看---
一是财政体制再优化。系统推动财政管理方式方法变革,稳步提升财政管理的质量、效率和动力,实现财政服务增值。纵深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构建“零基预算+成本效益分析”双轮驱动模式,建立健全以绩效为核心的财政管理体系和资金绩效监控体系,实现预算绩效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切实有效提升我市财政管理绩效水平。二是智慧体系再升级。进一步加强数字财政建设,扎实推进数字财政系统应用,提高财政管财理财综合水平,促进财经数据协同共享,以数智系统赋能提效护航财政行稳致远。三是财会监督再深入。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经秩序,立足财政管理职责,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推进与人大财经、纪检监察、审计的财会监督业务协作,持续深化财政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
(四)更加注重底线思维,防范系统风险
一是守好债务风险防范。落实政府法定债务、隐性债务化解计划,依托升级后的全口径债务监测系统,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监测力度。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债务管理,坚决遏制新增隐债。充分利用好上级化债政策,加强同银行对接,提前谋划当年度剩余0.31亿元棚改债偿还任务。确保政府债务还本付息不出风险,2025年初预算安排54.13亿元政府债务还本付息资金,通过实时关注再融资债券下达情况和库款水平,确保每月及时还本付息,坚决守牢不出现重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事件底线。二是强化基层“三保”托底。坚持“三保”优先原则,落实年初安排的“三保”支出预算42.8亿元,完善“三保”清单和应急预案,确保养老金、医保补助等民生资金足额兑付,进一步提高“三保”动态监测和风险预警能力。三是抓牢社保基金统筹。健全社保基金风险预警管控、多渠道风险准备金筹措机制,规范社保基金专户管理,加强基金监测分析,及时防范化解基金运行风险。
(五)更加注重素质提升,锻造财政人才
一是筑牢思想政治根基。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强化纪律作风建设,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活动,紧盯“四风”隐形变异问题,常态化开展作风纪律检查与警示教育,做到早提醒、早防范。二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一把手”监督职责,将全面从严治党压力层层传导至基层末梢,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结合“红立方”志愿服务、“先锋亮旗”社区共建等载体,引导机关干部下沉社区认领任务,增强服务意识,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和影响力。三是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通过更量化的指标、更全面的考核,更好地实现考人与考事、考能与考绩、考德与考才的有机结合,提升干部综合能力,着力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财政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