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示范区管委会2025年促进生态文化旅游安全健康发展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更新时间:2025-09 来源:网友投稿

今天,我们利用周末时间召开这个专题会议,既是落实上级关于生态文旅融合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立足示范区当前发展实际、直面问题挑战的“诸葛亮会”。刚才,文旅局通报了上半年生态文旅安全工作情况,应急管理局、市场监管局、林业局分别作了发言,既讲成绩也摆问题,讲得很实在、很具体。借此机会,我结合近期调研、督查掌握的情况,以及暑期旅游旺季暴露出的新情况新问题,讲三点意见,概括起来就是“回望来路明方向、直面当下抓整改、展望未来谋新篇”。

一、以“归零心态”看清生态文旅发展的“成长坐标”

今年是示范区获批“省级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第三年,也是我们应对疫情后旅游市场复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回顾上半年,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我们顶住了暑期极端天气、周边景区分流竞争等压力,1-7月接待游客量达328万人次,同比增长27.6%;旅游综合收入28.7亿元,同比增长31.2%,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更可喜的是,我们的生态底色越擦越亮,核心景区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9%以上,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成功入选“全国生态文旅低碳发展试点”;文化挖掘更深了,“非遗进景区”“乡贤讲古”等活动常态化开展,竹编、木作等传统手工艺体验项目日均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带动周边农户人均月增收1500元。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全体干部群众“白加黑”“5+2”的辛苦付出,是各部门协同作战的强大合力,更是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文化为魂、安全为基”发展理念的实践成果。

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成长中的烦恼”。比如,上周三市文旅局督查通报中指出,我县3A级景区“云栖谷”部分徒步道护栏锈蚀严重,2家农家乐厨房食品留样不规范;暑期暴雨期间,S203旅游专线发生小规模塌方,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暴露出应急响应机制不够灵敏;还有游客反映,部分景区讲解服务同质化严重,“照本宣科”多、“互动体验”少,个别民宿存在“线上图片美、线下设施旧”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是“小毛病”,实则是影响游客体验、制约产业升级的“大隐患”。

这里我想强调一个观点:生态文旅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游客多了、收入涨了”,而是一个“成长—反思—提升”的螺旋上升过程。就像种庄稼,春种夏耘才能秋收冬藏。我们既要看到“亩产”增长的喜悦,更要算清“地力”消耗的账、算准“品种”优化的账。只有始终保持“归零心态”,把成绩当作新的起点,把问题当作改进的方向,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行稳致远。

---此处隐藏2598字,下载后查看---

一要推动“生态+文化”深度融合,让旅游更有“魂”。生态是底色,文化是灵魂。我们的竹编技艺、木作工艺、红色故事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但目前开发还停留在“展示”层面,缺乏“体验”深度。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三个转化”:把非遗工坊转化为“研学基地”,与学校合作开发“竹编小匠”“木作体验”等课程,让游客动手参与、感受文化;把传统村落转化为“文化客厅”,在保留古宅原貌的基础上,植入乡贤馆、村史馆、非遗剧场,让老房子讲出新故事;把红色遗址转化为“精神地标”,依托红军长征旧居、抗战指挥部等资源,打造“重走长征路”实景体验项目,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二要推动“旅游+乡村”协同发展,让群众更有“获得感”。生态文旅的最大优势在于“联农带农”。目前,我县通过“景区+合作社+农户”模式,已带动1200余户村民参与旅游服务,但仍有部分偏远村落的群众受益不多。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三个延伸”:延伸产业链条,鼓励村民发展“后备箱经济”,种植特色水果、养殖生态家禽,让游客“带着土货回家”;延伸就业渠道,针对留守妇女、返乡青年开展“旅游服务技能培训”,今年内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延伸利益联结,探索“门票分成”“资产入股”等模式,让村集体和村民从旅游发展中获得稳定收益。比如,我们可以借鉴邻县“民宿合作社”的经验,由村集体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村民以房屋入股,年底按比例分红,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要推动“智慧+服务”双轮驱动,让体验更有“质感”。随着游客需求从“看风景”向“享服务”升级,我们必须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效能。一方面,要建强“智慧管理平台”,整合景区监控、客流监测、应急调度等功能,实现“一部手机管全域”。比如,在核心景区入口安装“人脸识别+体温监测”设备,实时掌握游客流量;在徒步道设置“电子围栏”,对越界游客自动预警。另一方面,要优化“贴心服务细节”,比如在游客中心设置“母婴室”“急救站”,提供免费热水、轮椅租赁;在景区入口发放“便民卡”,标注附近卫生间、停车场、医疗点位置;针对老年游客,推出“慢游路线”“方言讲解”等服务,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温暖。

四要推动“品牌+营销”双向发力,让名气更有“传播力”。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要坚持“线上+线下”同步发力,讲好“XX故事”。线上,要借助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培育一批“本土网红”,拍摄“生态美景”“乡村美食”“非遗技艺”等短视频,打造“指尖上的旅游名片”;线下,要举办“生态文旅节”“乡村音乐节”“非遗市集”等活动,吸引周边城市游客“打卡”。特别要注重“口碑营销”,通过游客满意度调查、建立“好评奖励”机制,鼓励游客分享旅行体验,让“山水XX、人文XX”成为更多人向往的“诗和远方”。同志们,生态文旅是“国之大者”,更是“民之盼者”。今天的会议,既是总结会、部署会,更是一场“攻坚誓师会”。希望大家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把安全作为“生命线”来守护,把融合作为“先手棋”来落子,把民生作为“落脚点”来考量,共同推动我县生态文化旅游事业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我相信,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让XX的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幸福靠山”,让每一位来XX的游客都能记住乡愁、收获美好,让生态文旅这张“金名片”越擦越亮!

谢谢大家!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