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8月*日,凌晨的县城刚下过一场阵雨,空气里还带着青草的湿润。刚才路过办公楼大厅,看见新入职的小周正踮着脚擦“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警徽,抹布掠过“2023年度全省优秀公安局”的奖牌时,停顿了片刻——那奖牌上还留着去年台风天他跟着老民警转移独居老人的雨水印子。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二十年前刚入警时,师傅拍着我肩膀说的话:“咱这身警服,穿在身上是责任,贴在心里是信仰。”二十多年过去,警服换了几茬样式,不变的是肩章上的警徽始终滚烫,是群众遇到困难时喊的那声“警察同志”依然滚烫。
今天,借这个机会,我想和大家聊聊“初心”与“清廉”——这两个词,既是公安队伍的“根”,也是我们每一名党员民警的“魂”。
一、从红色基因里找“初心原点”,弄清楚“我是谁、为了谁”
上周整理档案时,翻到一本1952年的老笔记本,是咱们县公安局第一任局长张青山同志的。泛黄的纸页上,字迹工整地记着:“7月15日,西关村王大娘家耕牛被盗,带民警冒雨追查30里,于深夜11点在邻县集市寻回。王大娘塞来两个热乎的红薯,推辞不过,收下一个——明天给队里炊事班改善伙食。”笔记本最后一页,夹着一张褪色的黑白照片:年轻的张局长穿着洗得发白的警服,蹲在田埂上,和王大娘、小孙子一起啃红薯,身后是挑着水桶的村民,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
---此处隐藏2916字,下载后查看---
在这里,我想对年轻民警说几句:你们是公安事业的“接棒人”,现在可能觉得“吃点喝点是小事”“收点小礼是人情”,但要记住:“破法”必先“破纪”,“小节”不守终累“大德”。就像咱们局里的“90后”民警小吴,去年在办理一起盗窃案时,嫌疑人家属趁他不注意塞给他一个信封,他当场退还,并说:“我是警察,收了这钱,以后怎么挺直腰杆办案?”这样的年轻人,才是咱们公安队伍的未来。
四、以“清风正气”聚“奋进合力”,答好“为了谁、依靠谁”
今年6月,咱们在城关派出所试点“警民议事厅”,每周五下午邀请群众代表来所里,说说身边的治安问题、提提建议。第一次议事会上,有位卖菜的大妈反映:“菜市场门口总有人乱停车,影响交通。”派出所当天就联合城管部门划定了临时停车位,还安排了巡逻岗;第二次议事会上,有位老人说:“夜里巡逻的警察太少了,有点不安全。”所里马上调整了巡逻路线,增加了夜间亮灯的频次。现在,“警民议事厅”成了咱们和群众沟通的“连心桥”,三个月里解决了27件民生问题,群众满意度从89%提升到96%。这让我想到:公安工作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咱们有1200多名民警辅警,但全县有60万群众——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就像咱们正在开展的“平安守护”志愿者行动,已经有3000多名群众报名加入,他们有的是外卖小哥,有的是退休教师,有的是商户老板,有的在夜市巡逻,有的在小区宣传反诈,成了咱们的“流动哨兵”。上个月,一名外卖小哥在送餐时发现有人形迹可疑,立即报警,协助民警抓获了一名盗窃电动车嫌疑人——这就是“警民同心”的力量。
同志们,清廉党风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融入血脉的自觉”;不是“约束行为的枷锁”,而是“保护成长的护栏”。从张青山同志的红薯到今天的“警民议事厅”,从老民警的警徽到青年民警的誓言,咱们公安队伍的初心从未改变,清廉的底色越擦越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