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研背景与核心目的
进入夏季以来,受持续高温及强降雨天气影响,我市蚊媒活动进入高发期,“两热”等蚊媒传染病输入和本地传播风险持续攀升。XX社区作为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其防控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整个片区乃至全市的公共卫生安全大局。本次调研的立项背景,正是基于当前严峻的“两热”防控形势以及市、区两级关于迅速开展“十日攻坚行动”的统一部署。
此次专项调研的核心目的十分明确,主要聚焦于三个层面:其一,全面评估XX社区现行蚊媒防控策略的有效性与覆盖面,系统梳理在组织动员、环境治理、专业消杀及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与工作亮点。其二,精准诊断当前防控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深层矛盾与潜在风险点,特别是针对蚊虫孳生地“易反复、难根治”等痛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其三,为下一步构建科学、高效、可持续的蚊媒防控长效机制提供决策依据,推动防控工作由阶段性集中攻坚向常态化、精细化治理转变,从而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二、调研基本情况与方法
本次调研由XX单位主要领导亲自带队,XX街道办事处、街道卫健分局及XX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全程陪同参与。调研组秉持问题导向和务实原则,综合运用了多种调研方法以确保信息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此处隐藏3852字,下载后查看---
一是在治理模式上,实现从“应急攻坚”向“常态预防”的战略转型。建议XX街道研究出台《蚊媒防控网格化长效管理实施细则》,将网格员的日常巡查、孳生地清理、宣传引导等工作纳入常规化、制度化轨道。同时,探索建立社区环境卫生“红黑榜”公示制度和有奖举报制度,充分调动居民、物业、商户参与环境自治的积极性和监督作用。
二是在技术应用上,推动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的精准升级。建议街道卫健分局牵头,在XX社区试点建立若干蚊媒密度固定监测点,按照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定期开展成蚊和幼虫密度监测。引入专业的病媒生物防制评估,利用监测数据绘制社区风险地图,为资源投放、消杀作业和健康教育提供科学指导,实现“哪里风险高,就重点治理哪里”。
三是在社会动员上,探索从“广泛参与”向“深度融合”的机制创新。建议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组建一支骨干化、常备化的“社区健康守护”志愿服务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使其成为社区日常健康巡查和宣传的专业力量。同时,深化与辖区学校的合作,将病媒生物防制知识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提升整个家庭乃至社会的健康素养。
四是在资源整合上,构建从“条块协作”向“一体联动”的高效体系。建议在街道层面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公共卫生应急与病媒生物防制指挥协调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调度城管、卫健、住建、公安等部门力量。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问题发现、任务派遣、处理反馈、核查销号的全流程闭环管理,确保各项防控措施无缝衔接、落地见效。
下一步,XX街道及XX社区应持续对标防控要求,以“严、细、实”的标准抓好各项工作,彻底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从源头上降低传播风险,全力推动群防群控常态长效,为辖区群众的健康安全筑起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