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能有机会在这里,就刚刚结束的“公文规范赋能基层治理”专题培训,谈几点粗浅的心得体会,我感到非常荣幸,同时也有些许诚惶诚恐。省XX专家的精彩授课,如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手中这支笔、案头这份文的分量。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我此刻的心情,那便是“一半是豁然开朗,一半是如坐针毡”。豁然开朗的是,对公文之道有了更深的领悟;如坐针毡的是,回想自己过往的工作,实在有太多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所以,今天的发言,不谈成绩,只谈反思与感悟,希望能与各位同事共勉,也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一次思想上的“破冰”:从“习以为常”到“如履薄冰”
坦白说,在参加这次培训之前,我对公文写作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办文”的层面。每天面对纷繁复杂的事务,写材料、发通知、打报告,常常是凭着经验、照着葫芦画瓢,把它当作一项必须完成的程序性任务。脑子里想得更多的是“怎样尽快写完”,而不是“怎样才能写好”。至于公文的政治性、规范性和严肃性,虽然也知道其重要,但在日复一日的“习以为常”中,这份敬畏之心,不知不觉地被消磨了。
专家的讲解,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反面教材”,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工作中的许多盲区和误区。我开始深刻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曾犯过类似的错误?
---此处隐藏2230字,下载后查看---
首先,在机制层面,我将追求“闭环”的严谨。“一文一事”的闭环管理,对我个人而言,意味着工作习惯的重塑。今后,我在起草任何一份文件前,都会先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份文件的核心目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具体问题?预期达到什么效果?在文件发出后,我也会主动跟踪其流转、落实和反馈情况,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我要把这种闭环思维,从公文处理延伸到我负责的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养成严谨细致、善始善终的职业品格。
其次,在方法层面,我将追求“通俗”的温度。公文是写给别人看的,最终是要推动工作的。正如一些治理实践所展示的,技术手段可以赋能治理,但有温度的沟通同样重要。我会努力克服机关公文的“腔调”,多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多用数据、案例等具象化的方式来说明问题。特别是面向居民的通知、公告,我会尝试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他们最关心什么、最担心什么,力求让文字多一些人情味,少一些官僚气。让公文不仅传递信息,更能传递组织的关怀与温度。
最后,在长效层面,我将追求“复盘”的深度。学习永无止境,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我会将“季度复盘+动态指导”的理念运用到个人学习中。我准备建立一个“工作日志”或者说“错题本”,定期梳理自己在公文写作和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犯过的错误,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同时,我也会更主动地向身边的领导和同事请教,特别是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法师”,把他们的指导和批评当作自己进步的阶梯。我将以一种更加开放和谦逊的心态,拥抱批评,持续学习,努力让自己的专业能力跟上基层治理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各位领导、同事们,这次培训研讨虽然时间不长,但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淬炼和思想的洗礼。它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写好公文,是基层干部的基本功,更是我们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看家本领”。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怀着这份“如履薄冰”的敬畏之心,用好手中的笔,写好每一份文,努力让每一份从我手中发出的公文,都能成为推动我们XX街道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助力。
我的发言完了,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