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利用周末时间召开这次接诉即办工作调度会,主题非常明确,就是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关键环节,进行再分析、再部署、再动员。刚才,相关同志通报了近期的工作态势,区指挥中心的同志也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我都认真听了,表示赞同。召开这次会议,不是要泛泛地谈工作,而是要直面问题、攻坚克难,推动街道的接诉即办工作从“有办理”向“办得好”深度转变。
接诉即办工作是检验干部作风的“经验交流”,是衡量治理能力的“度量衡”,更是密切联系群众、夯实执政根基的“连心桥”。一段时间以来,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街道的接诉即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等核心指标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成绩背后依然潜藏着不容忽视的挑战。数据报告上的“满意”,与群众心坎里的“认可”之间,有时还存在温差;案件办理的“办结”,与问题根源的“化解”之间,有时还存在距离。一些历史遗留的“硬骨头”问题反复出现,一些涉及多部门协调的“老大难”问题推进缓慢,一些新形势下的“新类型”诉求考验着我们的治理智慧。这些问题,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聚焦的靶心,也是我们下一步必须攻克的山头。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政治责任。下面,我围绕如何进一步提升接诉即办工作质效,讲三点意见。
一、筑牢责任之基,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闭环责任体系
接诉即办工作的核心,在于责任的落实。如果责任链条出现“断点”,压力传导存在“堵点”,那么再好的制度设计也只是空中楼阁。当前,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责任的螺丝拧得更紧、把责任的链条锻造得更牢。
---此处隐藏2602字,下载后查看---
第一,要建立“回头看”的质量监督机制。案件办结不等于万事大吉。要严防办理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和“纸面办结”。街道纪工委和督查部门要发挥利剑作用,建立常态化的案件抽查和回访制度。不仅要回访诉求人,听取他们对办理结果的真实评价,还要到问题现场进行实地核查,看问题是否真正解决、有无反弹。对于那些办理质量不高、群众不满意的案件,要坚决推倒重来,二次交办,并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通过严格的跟踪问效,倒逼办理质量的提升,确保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群众和时间的检验。
第二,要探索“未诉先办”的源头治理机制。“接诉即办”的最高境界,是“未诉先办”。不能总是等群众找上门来才去解决问题,要做“有心人”,主动发现问题、提前化解矛盾。如何实现?关键在于数据的运用和规律的把握。要定期对诉求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判,找出特定区域、特定领域、特定时间段的高发问题。比如,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每年供暖季前关于暖气试水跑冒滴漏的诉求都会集中爆发,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供暖季到来之前,主动协调产权单位、物业公司对老旧小区的供暖管线进行全面排查和检修。再比如,发现某个区域的占道经营投诉居高不下,就不能满足于一次次的驱赶,而应深入研究背后的原因,是周边居民确实存在购物需求,还是流动摊贩存在生计困难?能否通过设置便民疏导点、开辟“微循环”市场等方式,在规范管理和满足民生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种从“被动接单”到“主动出击”的转变,是从根本上减少诉求存量、控制增量的关键所在,是实现社会治理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跃升的核心路径。第三,要完善“激励约束”的考核评价机制。指挥棒怎么挥,队伍就怎么跑。必须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其更科学、更全面、更能反映工作的真实成效。不能只看解决率、满意率这些冰冷的数字,还要增加“首次响应率”“疑难案件化解率”“诉源治理成效”等多元化指标。要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议,让群众来打分、让社会来评判。对于那些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啃下了“硬骨头”、解决了“老大难”的干部和团队,要大张旗鼓地予以表彰和奖励,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反之,对于那些工作中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必须严肃问责、绝不姑息。
同志们,会后,我和几位同志还要到几个重点点位去实地调研,现场办公。这本身就是一种表态:解决问题的决心不能停留在会议室里,必须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一线中。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接诉即办这张考卷,我们每天都在作答。希望大家以此次会议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创新工作方法,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用心用情用力办好群众的每一件“小事”,答好新时代的“民生考卷”,为建设和谐宜居的XX街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