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始终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系统性、战略性、前瞻性地推进全县精神文明建设迈向更高水平。通过持续深化思想引领、扎实推进文明创建、全面优化文化供给、大力破除陈规陋习,文明之风已吹遍古称“*”的城乡大地,为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提供了丰润道德滋养。现将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的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坚持思想引领,筑牢乡村振兴之“魂”
我县始终将思想政治引领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定盘星”与“压舱石”,通过构建多维度、广覆盖、深层次的理论传播体系,确保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构建立体化理论传播矩阵,让党的声音“声”入人心。我们成功打造了覆盖全县的“云广播”智慧传播平台。该平台网络遍及全县21个乡镇(街道)的296个村(社区),共部署1500个广播终端,实现了行政村覆盖率100%。通过设定每日12时和18时两个黄金时段进行定时播报,内容涵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倡议、金融防诈骗知识、农业科技信息等,将理论宣讲与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无论是公园广场的休憩人群,还是田间地头的劳动者,都能即时接收到权威、准确、鲜活的资讯,使“云广播”成为基层思想文化宣传的主阵地,真正打通了理论武装“最后一公里”,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二)创新大众化理论宣讲模式,让理论武装“活”起来。我们深知,理论宣讲的生命力在于其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此,我县积极探索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方式,推动理论宣讲从“文件化”向“文艺化”、从“课堂式”向“沉浸式”转变。在*瑶族乡,我们组建了由本地德高望重长者和青年骨干构成的理论宣讲人才库,他们运用亲切的本地方言,将深奥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家常话,有效提升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接受度。在*镇,青年宣讲员以轻快活泼的快板书形式,生动解读全国两会精神,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在*镇,文艺志愿者们更是将本地脱贫攻坚的典型事迹改编成小品、地方粤剧等艺术形式,让乡亲们在欢声笑语中深刻领悟党的惠民政策,感受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这种“乡音+故事+文艺”的多元化宣讲模式,极大增强了理论宣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三)取得显著的理论武装成效,让思想根基“固”起来。近三年来,我县系统整合宣讲资源,组建了县委讲师团、县理论宣讲人才库、青年讲师团、“红领巾”巡讲团等多支骨干队伍。各级宣讲力量深入机关、企业、校园、社区、乡村,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重大主题,累计开展各类宣讲活动超过2000场次。同时,结合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精心组织“强国复兴有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100余场,直接覆盖群众2.5万余人次。针对青年群体,组织青年讲师团及优秀青年代表开展宣讲2200余场次,举办“青联大讲堂”80余场次,有效激励了广大青年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担当作为。我县选送的理论宣讲作品在*市思想政治精品课比赛中表现优异,2023至2024年间选送的4部作品全部获奖,充分彰显了我县理论宣讲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此处隐藏4230字,下载后查看---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我县将推进移风易俗作为“铸魂”工程的关键一环,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着力破除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一)健全长效机制,强化顶层设计与基层自治。为确保移风易俗工作有章可循、常态长效,我县制定了《*县关于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尚的专项行动方案》,明确了治理高价彩礼、大操大办、人情攀比、薄养厚葬等突出问题的工作目标和路径。在此基础上,着力强化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县296个行政村(社区)均已成立并规范运作红白理事会,实现了100%覆盖。红白理事会成员由村(社区)“两委”成员、德高望重的老党员、退休干部和热心公益的村民代表选举产生,负责对本村(社区)的婚丧嫁娶等事宜进行事前报备、事中指导和全程监督。同时,指导各村(社区)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高价彩礼、宴席规模标准等具体内容,通过法定程序纳入村规民约,使其成为全体村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为移风易俗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聚焦重点领域,坚决整治突出问题。我们以群众反映强烈的“高价彩礼”和“大操大办”为突破口,展开了坚决的专项整治。正如县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同志所介绍,我们充分发挥本土文化资源的教化作用。例如,组织县内的*地方戏剧团,编排了《攀比之害》《彩礼之重》《婚礼新办》等一批反映移风易俗主题的现代戏,深入各乡镇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进行巡演。“攀比收礼害处多,搞得亲朋晕砣砣。婚礼从简文明办,高价彩礼不能收。”这些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台词,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文明新风尚。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农村地区婚事操办平均费用较三年前下降约30%,丧事操办流程得到极大简化,平均节约开支25%以上,切实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和人情压力。
(三)强化监督引导,巩固提升治理成效。为防止不良风气反弹,我们建立了“村级自律、乡镇监督、县级指导”的三级监督网络。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对红白理事会的工作进行常态化监督,确保其章程和村规民约得到严格执行。乡镇(街道)定期对辖区内移风易俗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对村(社区)干部的年度绩效考核。县级层面设立了监督举报热线,鼓励群众对大操大办、索要高价彩礼等违规行为进行举报。同时,我们持续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举办集体婚礼等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近三年来,全县各级各单位累计开展各类移风易俗主题宣传引导活动800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5万余份,推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尚在*大地落地生根。
回顾过去两年多的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思想根基更加牢固,社会风尚持续向好,城乡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水准得到新的提升,为我县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推进力度和深度尚有不均,长效机制的巩固和深化仍需持续发力,部分陈规陋习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需要久久为功。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引,正视问题,补齐短板,乘势而上。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工作:一是持续深化理论武装,不断创新宣讲方式和载体,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二是持续深化文明实践,进一步做优做强文明实践品牌项目,提升服务群众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三是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健全完善长效监管机制,坚决防止不良风气回潮反弹。四是持续深化文明创建,推动文明创建工作从“要我创”向“我要创”转变,形成全域创建、全民参与的生动局面。我们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奋力开创我县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